一岁内宝宝,还不懂得以清晰的语言表达,因此如有身心需求或不适等状况,大多会采用哭闹等方式表示。如果父母能了解宝宝的状况,并适时给予安抚,相信将能为宝宝带来安心感,对于亲子关系也有帮助。
先排除生病因素‧父母应主动探察讯息
一般来说,当宝宝哭闹时,首先会检视是否为生病所致(如发烧、肠胃症状等);陈培涛医师表示,宝宝生病不舒服的哭声和平日的哭声通常不太一样,父母或主要照顾者能够轻易察觉两者差异。
一旦排除上述因素后,接下来,父母必须尽可能去厘清、了解哭闹行为背后想传达的“信息”,如尿布湿、肚子饿、想抱抱等等;毕竟对宝宝来说,他们只是想藉由“哭闹”寻求协助、解决问题,只要被满足了,自然就能减少哭闹的频率。
状况1:肚子饿
陈培涛医生表示,宝宝因为肚子饿而哭闹的机率很高;但事实上,在哭闹前,宝宝早就已经透过某些微小或不寻常的动作,传达出想吃东西的欲望,例如脖子或身体扭动、手指碰嘴巴、嘴巴微张甚至吐舌等。如果父母仍未察觉到这些迹象,等宝宝忍受饥饿太久、受不了,就会情绪爆炸而大哭。
【建议安抚法】父母平日须密切观察宝宝喝奶或吃副食品前后的状态,进而掌握其行为模式,慢慢地就能在适合时间满足宝宝饮食需求。他提醒,应避免让宝宝习惯在大哭后吃东西,长期下来,可能会让他跳过前面的小动作、直接养成用哭泣来要东西吃的模式,这对于未来饮食习惯的养成毫无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