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每年10月12日為「世界關節炎日」,台灣罹患關節炎的人口有急遽增加的情況,退化性關節炎多發生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而台灣20歲以上的罹病人口約5%~6%,風濕病基金會提醒關節炎病友們,應積極運動,落實「333 護一生」原則。
現代人由於飲食不注意,以及使用影響尿酸代謝藥物所引發的痛風,使得罹患關節炎人數逐年增加。風濕病基金會董事,同時也是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顧問醫師劉宏文教授表示,關節炎是風濕疾病的一大類,風濕疾病種類繁多約有兩百種,民眾對風濕病的認識不足,常會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神經痛還是風濕疾病,更不曉得求診的科別。
目前風濕病的治療武器有多種選擇,但不外乎是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藥物且有改變疾病、免疫調節劑或生物製劑。類固醇與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對於急性發炎有較佳的療效,能迅速消炎、止痛與消腫;免疫調節劑可調節免疫反應,提升身體的免疫力且有修飾疾病的功效;生物製劑為近年來新發展的利器。藥物雖可能有其副作用,但只要使用得當,遵照醫師處方,可使副作用減至最低。
許多關節炎的病友因為行動不便,或是關節疼痛而不願定期運動,反而容易使關節僵硬,甚至功能變差,更可能因為不願運動而使體重增加,增加動脈硬化風險。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顏正賢教授表示,關節炎的預防關鍵在於第一次發作,鼓勵病友掌握「333 護一生」原則:每3個月定期接受「關節疾病活動度評估」(DAS 28)、病友症狀評估分數在3分以上、每天運動30分鐘,避免急性發作及降低關節炎的惡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