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3岁李女,半年多来因陆续解了三次黑便,怀疑消化道出血,但经胃镜、大肠镜、腹部电脑断层、血管摄影检查及小肠X光检查,都找不到出血原因,医师怀疑可能是小肠疾病,于是施以先进的胶囊内视镜检查,果然发现患者的小肠中段有颗小肿瘤疑似为出血点,经外科开刀切除大小约1.5公分的肿瘤,确诊为良性迷走瘤,经过手术治疗,术后患者未再出现肠胃道出血症状。
国泰综合医院肠胃科洪志圣医师指出,在人体消化道中,小肠位在腹部中段且长达六公尺,因此过去这个器官一直是难以用胃镜、大肠镜等内视镜完全探视清楚,是消化道中最难诊断疾病的部位,但近年来拜胶囊内视镜之赐,让小肠疾病不再难以确诊。
胶囊内视镜的作用原理是把胶囊前端镜头所拍摄下来的照片,经由超高频(UHF)方式由肚皮传到体外的接受硬碟,其镜头每秒可照两张照片,加上电池续航力约八个小时,因此一次检查总共约拍摄五万张照片,待完成拍摄后,医师将这些储存于可携式硬碟的照片传输到判读的电脑,由医师利用判读软体将这些照片以动态方式加以解读,由于这项检查不同于过去内视镜检查需由口或肛门伸进一条管子检查胃或肠道构造,病患不用承受检查过程中腹部疼痛或恶心、想吐的不适。
洪志圣医师呼吁,由于小肠疾病与其他肠胃道疾病症状相似,提醒如有腹痛、解黑便或不明原因贫血,且经胃镜、大肠镜、电脑断层、血管摄影等各种检查均找不到病因,则很可能是小肠疾病,可利用胶囊内视镜确诊,惟这项检查健保不给付,患者需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