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10/8 下午 04:20:28

蓝眼少女耳全聋 植入电子耳获新「声」

(关键字: 吴弘斌 , 瓦登柏革症候群 , 电子耳

19岁的苇庭是罕见遗传性疾病「瓦登柏革症候群」的患者,左眼天生蓝色瞳孔,加上天生失聪,必须靠电子耳才能与外界沟通。不过,去年考上大学资讯科时,原本使用13年的电子耳却故障了,再度走入无声世界。为了能专心在大学求学,妈妈带着全聋的苇庭接受「微创植入电子耳手术」,植入新的电子耳,终于恢复听力,甚至可以听到更细致的风声、雨声和说话的呼气声。

電子耳適合用於聽力受損極度嚴重,甚至是全聾的患者。(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
电子耳适合用于听力受损极度严重,甚至是全聋的患者。(图片提供/台中慈济医院)

台中慈济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吴弘斌表示,电子耳和助听器都能让听力受损的患者听到声音。不过,属于声音放大器的「助听器」,仅适合听力受损介于轻到重度间的人;但对于听力极重度受损或全聋的患者,则建议使用电子耳。电子耳正式的名称是「人工耳蜗」,是帮助极重度听损患者听到声音的一种电子构造,可以完全取代具听觉感受器功能的耳蜗,适用于听力在90分贝以上、两耳听力都有极重度听力损失或全聋的病患。

早期人工电子耳的电极束直径0.12公分,现在只有 0.08公分,手术上的破坏相对较低,且电极束长度则从早期的2公分延长到3公分,能深入耳蜗更内层,使患者听到的声音更细致。人工电子耳保固期和一般电子产品一样是10年,仍有故障的可能,但一般来说,人工电子耳的故障率很低,尤其新一代的电子耳,10年故障率更仅有1%左右。

吳弘斌醫師表示,接受「微創植入電子耳手術」後,約8成患者可保留殘存聽力。(圖片提供/台中慈濟醫院)
吴弘斌医师表示,接受「微创植入电子耳手术」后,约8成患者可保留残存听力。(图片提供/台中慈济医院)

吴弘斌医师表示,由于苇庭是再度植入电子耳的病患,手术难度要比原来植入的情况更高、更复杂,因此经过评估后,采行侵害较小的「微创植入电子耳手术」,在内耳蜗打开0.03公分的小洞,比早期0.2公分来得更小,再植入电极束,减少内淋巴液的外漏,减少术后头昏的时间,并在48小时内开频,提早确认手术是否成功。正常情况下,约有8成患者可保留残存听力。

人工电子耳植入的时间愈早愈好,建议语前失聪3岁前最佳,且不超过6岁;如果是语后失聪的听损者,最好能在听不到的5年内尽早装上。

吴弘斌医师也提醒,不过,有少数患者即使装了电子耳也听不到,是因为电子耳装在内耳的耳蜗后面有听神经,靠听神经去传递声音,一旦听神经发生病变,声音讯号传递自然打折扣,效果不如预期。还有一种情形是根本没有听神经,装了就没有效。因此在做人工电子耳手术前,必须经过听力评估,做电脑断层与核磁共振,确定耳蜗有无变形,听神经是不是存在。

你是哪种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