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腸直腸癌患者而言,手術切除腫瘤後,能夠不在腹部裝人工肛門造瘻口,使用原有肛門暢快「嗯嗯」是最快樂的事。醫師表示,有時候裝設人工肛門造瘻口只是暫時性處置,仍有機會移除,提醒腸癌患者不要一味排斥和恐懼,以免癌細胞擴散、腫瘤變大,破壞日後排便順暢的希望。
高雄一名57歲吳姓婦人,自民國99年初就開始有排便出血的現象,經檢查確診為大腸癌第二期,腫瘤大約4x3公分,距離肛門僅3.5公分,被當時的診療醫師告知手術切除患部後將無法保留肛門,必須做人工肛門造瘻口,以降低癌症復發的可能性。
不願接受在腹部排便的吳姓婦人在聽到診療計畫後,與妹妹抱頭痛哭,四處尋求其他療法,直到100年12月經友人介紹至台中林新醫院求診,發現人工肛門造瘻口有可能只是暫行性裝置,未來仍有恢復由肛門排便的可能,這才願意接受手術和治療。
台中林新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黃敦衍表示,能否保留肛門,需視腫瘤位置、大小、侵犯深度、有無淋巴腺轉移、癌組織分化程度和醫師技術等項目綜合考量,尤其是腫瘤位置,如果患部位置太低、太貼近肛門(約2~3公分),往往需連肛門和括約肌一併切除,此時只能透過永久性的腹部人工肛門來幫助排泄。
以吳姓婦人的腫瘤大小和位置判斷,正好處於是否切除肛門的模糊地帶,所以林新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詹建勝決定先採用放射線治療縮小腫瘤,經過7周35次治療後,終於順利將靠近肛門的0.7公分殘餘腫瘤切除,不過由於術後的傷口不利於排便,所以在腹部裝置暫時性人工肛門造瘻口連結大腸以協助排便,等到術後三個月,傷口復原良好後才再將大腸接回原有肛門,讓排便不再「不方便」!
黃敦衍醫師表示,以器官分佈位置觀察,大腸高於直腸,距離肛門較遠,手術切除患部時常可保留肛門,所以使用的人工肛門造瘻口以暫行性需求為多;反觀直腸癌腫瘤較貼近肛門,手術後多需裝置永久性人工肛門造瘻口以維持排便功能。不過,他也強調,實際上仍須視患者個人病症、癌細胞是否擴散和腸阻塞等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