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肠直肠癌患者而言,手术切除肿瘤后,能够不在腹部装人工肛门造瘘口,使用原有肛门畅快「嗯嗯」是最快乐的事。医师表示,有时候装设人工肛门造瘘口只是暂时性处置,仍有机会移除,提醒肠癌患者不要一味排斥和恐惧,以免癌细胞扩散、肿瘤变大,破坏日后排便顺畅的希望。
高雄一名57岁吴姓妇人,自民国99年初就开始有排便出血的现象,经检查确诊为大肠癌第二期,肿瘤大约4x3公分,距离肛门仅3.5公分,被当时的诊疗医师告知手术切除患部后将无法保留肛门,必须做人工肛门造瘘口,以降低癌症复发的可能性。
不愿接受在腹部排便的吴姓妇人在听到诊疗计画后,与妹妹抱头痛哭,四处寻求其他疗法,直到100年12月经友人介绍至台中林新医院求诊,发现人工肛门造瘘口有可能只是暂行性装置,未来仍有恢复由肛门排便的可能,这才愿意接受手术和治疗。
台中林新医院大肠直肠肛门外科医师黄敦衍表示,能否保留肛门,需视肿瘤位置、大小、侵犯深度、有无淋巴腺转移、癌组织分化程度和医师技术等项目综合考量,尤其是肿瘤位置,如果患部位置太低、太贴近肛门(约2~3公分),往往需连肛门和括约肌一并切除,此时只能透过永久性的腹部人工肛门来帮助排泄。
以吴姓妇人的肿瘤大小和位置判断,正好处于是否切除肛门的模糊地带,所以林新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詹建胜决定先采用放射线治疗缩小肿瘤,经过7周35次治疗后,终于顺利将靠近肛门的0.7公分残余肿瘤切除,不过由于术后的伤口不利于排便,所以在腹部装置暂时性人工肛门造瘘口连结大肠以协助排便,等到术后三个月,伤口复原良好后才再将大肠接回原有肛门,让排便不再「不方便」!
黄敦衍医师表示,以器官分布位置观察,大肠高于直肠,距离肛门较远,手术切除患部时常可保留肛门,所以使用的人工肛门造瘘口以暂行性需求为多;反观直肠癌肿瘤较贴近肛门,手术后多需装置永久性人工肛门造瘘口以维持排便功能。不过,他也强调,实际上仍须视患者个人病症、癌细胞是否扩散和肠阻塞等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