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開學季,不只受國民教育的學生要背著書包上學去,就連三歲的小朋友,也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不過對這群小小學生來說,和父母分開,獨自到一個新奇又陌生的地方探險,等於生離死別般痛苦,讓家長們心有不捨。心理師表示,分離焦慮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但仍建議父母以適當的方式減輕小孩所承受的壓力,以免引發「分離焦慮症」。
根據國外研究資料統計,學齡兒童的分離焦慮症,每100位中約有3到5位兒童罹患「分離焦慮症」,並常伴隨著拒學或懼學的情況。如果父母們發現孩子出現對學校或分離的焦慮及恐懼過於強烈,例如:持續大哭且無法停止、社會退縮(拒絕與他人互動)、極容易生氣、害怕依附對象遭遇意外或消失等等,已明顯影響其原來在學校的學習、人際互動和家庭功能,便可能需要尋求專業心理醫療人員的協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蔡盈盈指出,嬰兒在6至8個月就可能開始出現與母親(主要依附對象/照顧者)分離時的焦慮害怕,1歲孩子可能隨時要看見媽媽,連媽媽離開一下去上廁所也哭得死去活來,彷彿母親會永遠消失。這種分離焦慮通常在2至3歲逐漸減輕,有時可能持續到5歲。
蔡盈盈心理師表示,面對可能的分離焦慮,父母們透過適當的方式,降低分離焦慮的強度,幫助孩子好好度過人生中的第一次分離。
給孩子足夠時間:以漸漸縮短留在幼兒園陪伴時間的方式,讓兒童慢慢適應新的人事物,學會和父母暫時分離。
要好好跟孩子說再見:當孩子在分離哭泣的時候,請接納並允許他的悲傷,告訴他:「媽媽(爸爸)知道你很難過」,孩子會感覺被了解,當他表達的情緒被接受與包容時,可以幫助他縮短適應時間。
給予時間宣洩情緒:如果孩子哭泣較強烈,請不要威脅或強力要求他停止,以免造成心理上的壓力。不過,也有少數孩子可能因無法承受分離,用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外表不容易讓人察覺其情緒。
上學的固定儀式:儀式會幫助孩子了解分離時刻是可預測的,減輕其焦慮與不安,例如:和孩子手牽手走到班級門口,放好書包,擁抱一下,交給老師並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