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帕金森病可望有新利器!長庚醫院的研究團隊研發一種新型造影劑,透過影像可量化負責轉送神經傳導物質的「囊泡轉運體」(VMAT2),當此轉運體數量愈少、代表腦部的黑質細胞凋亡愈多,即使患者尚未有動作症狀,也可及早診斷是帕金森病,目前正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
長庚醫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陸清松表示,過去醫界診斷帕金森病,幾乎多依賴臨床症狀,典型的症狀包括動作緩慢、舉止不靈活、四肢僵硬、手腳顫抖、步態遲鈍、姿勢佝僂等,缺少客觀的診斷工具,且這時疾病恐怕已介於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之間。
帕金森病是由於中腦的黑質細胞凋亡,使腦中多巴胺系統的功能逐漸失調所致,最好的診斷方式,就是透過多巴胺系統的功能性影像,但目前已經上市的診斷造影劑,檢查時間需費時300分鐘、影像解析度也不夠好。
由於腦部囊泡轉運體與神經細胞的數量呈正比,長庚團隊今31日發表新型的造影劑「AV-133正子影像」初步研究成果,可追蹤並描繪出囊泡轉運體的數量與位置,有效從影像區分出帕金森病與正常老化。AV-133的正子掃描影像顯示,偏紅色表示造影劑聚集愈多,代表多巴胺功能較好,帕金森病患者則會呈現尾核與被殼缺損。
陸清松醫師表示,這項造影攝影不僅影像品質高,而且安全性也足夠,一次攝影約莫是做一次胸腔電腦斷層的輻射量,因此未來可望成為早期診斷帕金森病的利器。
長庚醫院動作障礙科主任陳柔賢表示,帕金森病患者在動作遲緩的症狀出現前,經常已經存在著一些「非動作症狀」包括:嗅覺喪失或異常、夢魘、夢遊、情緒憂鬱、體溫調節失衡、莫名其妙的腹脹、厲害的便秘、肢體不寧症、夜間抽動症等,透過AV-133的正子掃描,加以進一步的鑑別診斷。
若影像異常且有症狀,透過用藥雖然無法改善病程進展,但可幫助改善生活品質;若影像有異常、但還沒有症狀,代表腦部已有退化的病灶,未來很可能成為帕金森病,這類患者就應加以追蹤。
陸清松醫師說明,目前正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經醫診評估符合收案標準者,都可接受這項診斷檢查,不過有嚴重心律不整、中風、幽閉恐懼症以及孕婦、小孩,則不適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