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龍年,婦產科門診中擠滿許多想生龍子龍女的夫妻,不過,對於不孕症患者而言,能否順利「做人成功」比「何時生產」更為重要!根據近3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產科孕前健檢之門診統計,發現肩負夫妻懷孕部分責任的男性,其影響不育的因素中,「活動力不良」和「精液量過少」的比例正逐年攀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醫師詹景全今早(3日)於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中,發表〈台北市民教育水準和精蟲品質研究報告〉時指出,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自民國92年開始實施婚後孕前健康檢查補助計畫,迄今已有超過一萬對夫妻接受過檢查,而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97年~100年共2954個案後,發現造成男性不育的原因中,精液「量過少」的比例從97年0.83%上升至9.8%,成長近12倍,且「活動力不良」比例在3年內大幅成長近3成,影響夫妻不孕機率相當大。
研究中的精液檢查標準以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9年公布的基準,正常男性的單次最少射精量為2毫升,每毫升精液的精子數量至少需達2000萬以上,且至少有50%精子呈直線前進的活躍狀態。一旦有部分未達標準,就有可能增加不育困難度。
詹景全醫師說明,影響男性不育的原因很多,包括家庭和工作等精神壓力;缺乏鋅、維他命A、C、E等營養素;長期持續性激烈運動或不運動;抽菸酗酒、穿緊身褲、喜愛浸泡熱水澡等日常習慣;長期暴露高溫、放射線、化學工業等環境;鎮定劑、抗高血壓、抗憂鬱和治療痛風等藥物副作用;精索靜脈曲張、隱睪症等生殖器官病變;以及性病感染等。
擁有數量充足且品質優良的精子是降低不育發生率的關鍵,因此男性需先學會調適壓力,均衡營養,減少不良生活習慣、避免不當或過度使用藥物,更重要的是需做好生殖器官的衛生管理。
另外,同一報告也指出,男性學歷可能影響精液質量。以婚後孕前的門診量計算,30~34歲男性所佔比例60%為最高,其中大學學歷有56%,研究所學歷為29%。「活動力不良」項目異常的病患中,博士學歷以27%居冠,研究所學歷以19%居次,大學學歷以16%緊追在後;「精蟲數過少」部分則以博士(15%)和研究所(9%)學歷所佔比重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