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國內每天平均植牙600顆,但有些人植牙後會因金屬植牙體腐蝕,造成植體周圍炎、牙齒鬆動等現象,另有些人則會因牙齦萎縮、金屬植牙體外露出黑黑的顏色,影響美觀。不過,國內有研究團隊研發出更貼近人體牙齒骨頭生物特性且兼顧美觀的生醫陶瓷植牙體,預計2年後可量化生產。(影音/攝影記者黃志文)
台北醫學大學和台北科技大學經過2年的研發合作,於今18日發表「生醫陶瓷植牙體」的研發成果。研發團隊代表、北科大副校長王錫福表示,全台灣每天約有600顆植牙,植牙體材質多屬鈦金屬,但陶瓷材質比金屬更能和人體相容,可降低植牙手術的發炎機率和失敗率,因此團隊利用氧化鋯材質和改良陶瓷配方,突破傳統陶瓷材質強度和韌性不足的缺點,研發出獨步亞洲的「生醫陶瓷植牙體」。
台北醫學大學牙齒銀行暨牙齒幹細胞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勝揚教授表示,台灣每年約進口30萬顆金屬植牙體,但金屬植牙體有金屬腐蝕、易引發人體過敏和發炎的限制,未來植牙體將朝向無金屬化的時代。
傳統鈦金屬材質的植牙體,屬於多件式的組合設計,開膜生產的成本高,且組合植入人體後,可能有鬆動、不穩固的現象,加上其金屬材質有腐蝕的可能性,也會引起人體過敏和植體周圍組織發炎等副作用。
不過,李勝揚教授表示全程由國人研發生產的「生醫陶瓷植牙體」,以仿生、仿真為原則,以陶瓷代替傳統鈦金屬植牙體,顏色貼近自然的牙齒顏色;設計單件一體成型,植牙手術時間全程僅需20分鐘,比傳統植牙手術需耗費2小時,至少可省下1.5小時,同時生產鏈也能因開膜種類少而減少生產成本;陶瓷材質與人體牙齒和骨頭的生物相容性較高,不易引發過敏,可促進骨整合,提升植牙穩固度。
研發團隊指出,目前全球能夠生產陶瓷植牙體的廠商不到10家,新研發的「生醫陶瓷植牙體」最快將在2年後問世,若以植牙1顆平均要價8萬元計算,未來每年的消費產值可望上看25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