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6/7 上午 11:38:16

腸套疊易誤診腸胃炎 早治療避免併發症

(關鍵字: 腸胃炎 , 腸套疊 , 劉芳青

腸套疊是小兒科常見的一種急症,好發於幼童一歲以前,尤以5至10個月大的嬰兒最多,由於病發時會出現突發性痙攣性腹痛、嘔吐、解血便等症狀,容易被誤認為腸胃炎。醫師提醒,腸套疊屬於兒科急症,須早期治療,才能避免腸阻塞、腸壞死或敗血症等併發症。

劉芳青醫師表示,腸套疊是小兒科常見的急症,延誤治療可能造成腸阻塞或敗血症。(圖片提供/大里仁愛醫院)
劉芳青醫師表示,腸套疊是小兒科常見的急症,延誤治療可能造成腸阻塞或敗血症。(圖片提供/大里仁愛醫院)

台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任劉芳青醫師表示,腸套疊大多發生於春夏季節交接和初冬時期,真正的致病因素迄今不明,因為一般嬰兒特發性腸套疊的起點並沒有特殊的病灶,可能是病毒感染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腸蠕動和收縮不協調,導致近側腸子套入遠端腸子中而引發腸套疊。典型的症狀為突發的痙攣性腹痛,常併有嘔吐、腹痛及解血便。

不過,大里仁愛醫院日前卻收診一名10個月大的幼兒「偉偉」,症狀表現毫不典型,一開始僅出現食慾不振、精神變差、焦慮不安等類似腸胃炎的症狀,且血液檢驗或腹部X光檢查大多正常,直到最後醫師作肛診時,發現手套上有血性黏便,緊急安排腹部超音波才確診腸套疊。

一般來說,腸套疊會在病患發作後幾個小時內,出現粉紅色果膠樣大便(currant jelly stool),有時也會在腹部摸到類似香腸之質塊(mass),或是作肛診見到手套上有血性黏便。

劉芳青醫師指出,目前治療腸套疊的方式有「灌腸」和「手術治療」兩種。如果急性腸套疊發生在48小時內,或是臨床上沒有脫水、倦怠、休克等毒性症狀和腹膜炎症狀,可先嚐試灌腸。萬一腸子血液灌注不佳,可能已發生壞死,則建議直接改為手術治療,以免灌破腸子,造成危險。

不過,腸套疊在灌通後,仍有復發的可能。一般來說,以非手術法治療成功者,再發率約為8%至12%;以手術治療成功者,再發率仍可高達3%。父母應提高警覺,當寶寶有腹痛、嘔吐等類似腸套疊的症狀出現時,應立即送醫。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