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痒,一定只是蚊虫叮咬吗?其实也有可能是荨麻疹、霉菌感染、汗疱疹等,皮肤痒应该怎么办?台湾气候闷热,高温潮湿可能导致皮肤红、肿、痒、痛,尤其皮肤痒常让人难以忍受。部分民众习惯自行买药止痒,但其实皮肤痒的原因很多,需要医师完整的诊断评估,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治疗,更有助于及早发现其他潜在原因或疾病。药害救济基金会针对民众常见5大疑惑,由皮肤科柯适中医师分别解答就医用药的原则,解决恼人的皮肤问题:
Q1:皮肤痒什么时候该就医?
部分民众发生皮肤痒的症状时,可能会先自行买药擦,但门诊常见的皮肤痒原因很多,像是急性荨麻疹、蚊虫叮咬、隐翅虫、霉菌感染、汗疱疹等,通常要针对症状选择不同的药物,对症下药才有效。因此柯适中医师建议,若自行擦药2-3天,症状却没有改善时,应该尽快就医,以免因搔抓破皮引发感染或更严重的皮肤问题。提醒,市售止痒药膏成份多含有类固醇,若未经诊断下长期使用,可能造成皮肤萎缩或变薄、血管脆弱易出血等,使用量多时,甚至会影响肾上腺素的分泌,抑制身体正常的防卫系统。
Q2:皮肤痒可能是疾病警讯?!
柯适中医师说明,皮肤痒大多是由外在环境引起,但也有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的警讯,像是糖尿病、慢性贫血、甲状腺异常、表皮淋巴癌、肾功能异常、C型肝炎等,都可能出现皮肤痒的症状。曾在门诊遇到一位慢性皮肤痒的病人,经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进一步照X光之后发现是胸腔淋巴肿瘤。虽然发生机率不是很高,但还是提醒民众要有警觉,若有长期皮肤痒的情形,可观察痒的状态是否一直持续或反覆发作,也要注意身心状态的改变如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焦虑等,就医时告知医师,评估是否安排进一步检查。
Q3:症状病情怎么说才清楚?
柯医师强调,看诊时,最重要的是让医师「眼见为凭」,若因不好意思或其他因素而不让医师检查患部,容易造成误判病情;其次,建议民众可事先准备相关资讯,包括:(1)皮肤痒发生多久、发生的时间及频率、地点或环境;(2)家人是否有类似症状,以确认是否为交互传染;(3)目前使用的药物,以了解病人是否已先用药抑制症状,并排除药物过敏;(4)饮食情况,以厘清是否为食物过敏;(5)旅游史及其他生活作息等等,都是医师诊断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