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全國患病人口約10萬人,其中以女性居多,可能發生在各個年齡層,但以40歲以上中年婦女發生比例較高!醫師指出,現代醫藥研發技術不斷創新突破,新機轉的生物製劑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上,確實能夠幫助患者解決關節疼痛變形以及全身性症狀例如貧血、發炎等問題,提早實現緩解目標,提升生活品質。(影片/攝影記者陳建榮)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嘉哲教授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發生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初期有關節紅腫熱痛的症狀、關節暫無破壞性改變;中期開始有輕度的軟骨破壞、鄰近之肌肉萎縮,關節尚未呈現畸形;直至晚期關節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纖維性或骨性的強直,並伴有廣泛的肌肉萎縮,關節嚴重變形,影響生活及工作能力。健保局更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列為重大傷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影響身體及心理健康、降低生活品質、降低生產力、增加死亡率,對個人、家庭、及社會都造成很大的負擔;因此,蔡嘉哲醫師呼籲國人正視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及早發現、及早接受正規治療,不要輕忽身體所反映出來的初期症狀。
臨床統計發現,約5成以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無法達到理想治療目標,蔡嘉哲教授建議應立即調整治療策略。他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用生物製劑,目前以抗腫瘤壞死因子、抗B細胞CD20單株抗體為主,而5月剛通過健保上市的Tocilizumab則是新機轉生物製劑,透過阻斷介白素六(IL-6)接受體來抑制發炎反應及關節破壞,並改善全身性症狀,提供患者全新的治療途徑。
目前許多國家都在推動類風濕性關節炎達標治療(Treat-to-Target ,T2T) 的概念,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羅淑芬醫師建議治療應該朝緩解(remission)或者低度疾病活動度(low disease activity)的目標而努力。
根據國外臨床研究顯示,約有5成以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無法達到理想的治療目標,羅醫師更建議若現行治療方式無法「達標」,應該調整治療策略,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病人宜每月定期回診評估,以避免骨頭破壞和殘障失能的情況發生。
臨床研究證實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存有高濃度促進發炎的介白素六(IL-6)細胞激素,當介白素六(IL-6)與其受體結合後將引發關節腫痛與破壞。全新作用機轉生物製劑Tocilizumab即透過阻斷介白素六(IL-6)與其受體結合,達到抑制發炎、消除腫痛及停止關節破壞的治療目標,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貧血及疲倦,有助於達到持續緩解的治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