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升學壓力大,經常傳出因受不了考試壓力而輕生的事件。精神科醫師表示,無論升學考或是國家考試,每到考前3個月,因焦慮、失眠、緊張等考試症候群前往門診諮商的考生,會比往常增加20~30%,其中不乏因女兒考大學壓力大,媽媽也跟著自律神經失調的案例。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這名就讀北市某知名社區高中的女同學,具有遺傳自媽媽愛操心的天性,加上平日對成績就相當注意,因此到了考試前幾個月,特別容易出現緊張和焦慮的情緒,甚至出現頭痛、頭暈、心悸、失眠、作夢夢到考零分等症狀。關愛子女的媽媽也因女兒身體不適和精神緊繃,輪流出現身體虛弱、腸胃不適、腹瀉、心痛、胸悶、和泌尿道疾病。母女二人經自律神經測量儀檢查後,發現同屬於高度焦慮的自律神經失調患者。
「自律神經失調」是指壓力長期累積,造成抗壓力的體內類固醇或腎上腺素不斷分泌,造成大腦和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失調,引起全身器官和肌肉的不適。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的嚴重程度可透過自律神經測量儀,檢查支配多數器官自主神經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相互拮抗作用是否平衡、抗壓指數是否過低、心跳變異率(HRV)是否過高等項目加以判斷。
檢查母女二人的自律神經失調嚴重程度,發現二人的抗壓指數比同年齡低約50%,且10多歲女兒的心跳變異率比同年齡高,心臟彈性老化得像40歲。檢查結果也發現,猶如汽車油門的交感神經過於活躍,無法和具煞車功能的副交感神經取得平衡關係,而使腦部、心臟、呼吸、腸胃、泌尿道器官和肌肉處於過度亢奮的狀態,進而引發各種身體不適。
楊聰財醫師建議,自律神經失調會因心理壓力調適不當或生理不適而彼此交互影響,如果未能即時緩解,恐會使病況加劇。對於壓力大的考生和家長,他說保持規律的作息,以平常心準備功課和考試就好。如果情況嚴重,生理治療可提供具短期減輕症狀的抗焦慮藥物和助眠藥物,並提供血清素調整劑降低前述藥物對大腦的傷害,同時可補充GABA平衡自律神經穩定。
心理治療上,則可透過每日的放鬆訓練如腹式呼吸法、運動,以及充足且規律的睡眠(晚上11點到隔天6點),以紓解壓力。

升學壓力!14至17歲資優生自殺高風險
釘子戶騷擾!高壓致6旬婦「假性幻覺」
飲食障礙!醫師:暴食厭食皆有不當催吐
少子化衝擊,血液存量面臨挑戰!新版「捐血者健康標準」擴大捐血族群
糖胖症僅控糖減重還不夠,器官保護不可少!「診間4問」啟動心腎體重全面保護
肺阻塞惡化者心血管風險增4.6倍!醫籲:6大風險需關注,5大抗惡化策略降死亡風險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89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