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COVID-19确诊人数已经破1万大关,仍然持续上升,民众施打疫苗的意愿也提高。但是,不少人打完疫苗后却出现发烧、头痛、肌肉酸痛等副作用,「吃普拿疼止痛药物真的可以缓解吗?」甚至有人为了「超前布署」预防这些副作用,竟然在注射前就先吃普拿疼药物,真的可以吗?中医师表示,对于打完疫苗后出现不适症状,透过中药调理,也有改善缓解效果。
当出现打完疫苗出现发烧、头痛副作用反应时,有医师或是护理师总是亲切的说,如果有不舒服就吃普拿疼(Acetaminophen)就好,接种后会观察至少30分钟,确定没问题再返回住所休息。不过,通常不舒服的症状总是发生在回家后到接下来的2到3天,最常见的就是打针处有肿痛感,低烧约37-38度,全身疲倦,而且是愈年轻,症状通常愈明显,有些人甚至烧到7天之久。于是有人选择吃止痛药来缓解。
普拿疼从脑部阻断止痛退烧、副作用少,可以减缓打疫苗后不适症状
同时具专业药师资格的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主治医师周宗翰表示,确实普拿疼是打完疫苗后的缓解首选,乙醯胺酚成份的普拿疼是很安全,连孕妇都可以使用的镇热止痛药物,直接从脑部阻断疼痛传导,口服后迅速吸收、很快达到止痛退烧作用,药效持久、很容易代谢排除而无残留。而且它对身体其他的生化作用影响小,副作用也少,可以解除接种疫苗后的副作用又不严重影响疫苗抗体产生。
但是,有些人为了减轻疫苗注射后的不适,「超前部署」打针前就先吃退烧药,打针后继续按时服用、吃好吃满。周宗翰中医师表示,不建议提前吃止痛药,因为研究显示,打疫苗前先吃退烧药,很可能会减少抗体形成,这与中医的理论是吻合的。
适度发烧是正邪抗争的表现,民众无需惊慌
在中医观点里,打疫苗产生适度的发烧是好事情,有助提升免疫系统的效能。而大量解热镇痛锭反而会降低身体正邪抗争的能力。疫苗在中医来看,属于人工的外感风邪,人之所以会发烧,主要是因为身上的阳气与外来的邪气互相抗争产生热所致。打完疫苗有些人会畏寒,有些人不会畏寒,但是有个共通点就是发烧、疲倦,这是产生免疫必经的过程,这时建议多发汗、多喝热水、吃热稀饭维持体力,但是不要使用冰枕、散热贴片等物理退烧作法,以免让患者的能量消耗更快。
普拿疼不可短时间吃太多,服用前需要医师指示用药
周宗翰中医师表示,如果真的很不舒服,可以适当的吃普拿疼缓解症状,但是普拿疼千万不可以无限度的服用,本身肝功能不佳、肝指数偏高,或是有酗酒习惯的的慢性病患者,如果是因为发烧不适,短时间内一口气吃太多时,肝脏无法将有毒的中间产物代谢,会造成肝脏损伤。成人每日最高剂量为4公克(若以市售500毫克的乙醯胺酚为例,约8颗)。成人短时间服用乙醯胺酚超过7.5公克(15颗左右),或小孩体重每公斤服用超过140毫克时,则有中毒危险,而某些类型病患无法耐受乙醯胺酚的蚕豆症病友,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需要使用乙醯胺酚止痛药前,务必先由医师诊断,药师谘询后服用。
打疫苗后不适症状,中医中药缓解有一套
如果不适合吃普拿疼,但是打完疫苗又一直发烧、全身无力要怎么解决呢?其实中医就可以帮得上忙,周宗翰中医师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诊断下使用伤寒论的方剂,包含麻杏石甘汤、桂枝汤、葛根汤等,可以改善反覆低烧的情形,通常打完疫苗后民众会烧了又退,退了又烧,中医可以有效的避免这样的情况产生。所以,很多中医师在打完疫苗后自行诊断服用中药,都可以快速的缓解症状,打完疫苗后明天继续上诊都不用请防疫假。
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所以打疫苗后产生的症状也不见得相同,接种后的28天内都是观察期,周宗翰中医师自诉,打完疫苗后肠胃不适的症状非常明显,整整一天吃不下,腹部胀到不行,这时也服用藿香正气散与芍药甘草汤缓解。也有患者头胀痛到严重吃普拿疼缓解效果不佳,最后服用中药柴葛解肌汤缓解。
以目前的医院资源严重紧绷的状态下,除非是严重的不良反应包含:
1.严重持续性头痛、视力改变或癫痫。
2.严重且持续腹痛超过24小时以上。
3.严重胸痛或呼吸困难。
4.下肢肿胀或疼痛。
5.非注射部位出现不寻常出血点皮肤出现自发性出血点、瘀青、紫斑等。
轻微不适不建议自行服用中药,有需要可前往中医诊所检查
如果是打疫苗产生轻微不适症状,建议不要往大医院跑,也不建议自行服用中药缓解,到家里附近的中医诊所求诊,就可以帮助您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