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不了口。”几乎是所有家长跨不过去的槛。
第一次跟这九岁小女孩预约心理会谈时,她穿着英伦风格的服装,双腿并拢、乖巧安静地坐在会谈室里,即便脸上充满稚气,但行止都礼貌有序。征求小女孩同意后我们开始讨论爸爸的事情,但她却很难主动用语言表达什么,听到“爸爸”两个字,便不可抑地落泪,不间断地抽取眼前的卫生纸。
到这,我明白她心里已经知道失去爸爸的事实,只是这事实对孩子来说相当难以接受。在她啜泣声伴着问句,“妈妈说爸爸会回来,但是爸爸一直都没有回来,是不是不要我了呢?”孩子不断重复的问号,不是真的提问,而是她对事实理解的过程,孩子正在用她的方法理解失去爸爸的事实。
通常这时候,我都会跟小朋友说,“那我们一起想念一下爸爸,好不好?”,他们会说爸爸对他们有多好、带他们去哪边玩,也会买玩具给他们,很喜欢跟爸爸在一起......我跟小朋友们约定,即使爸爸已经离开了,但我们一样可以在会谈室里想念爸爸,也可以在家里想念爸爸,在任何你想爸爸的时候想念他。接着我问小女孩,“我理解你现在有多想念爸爸,所以我也想知道妳想念爸爸的时候,会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小女孩说:“我会写信然后给爸爸,然后折起来,放在爸爸的枕头下,这是跟爸爸的秘密通道喔!”小女孩还说,“以前生日的时候,爸爸都会放礼物在枕头边,隔天,我就会在枕头底下放一封谢谢爸爸的回信。”说到这,孩子收回水汪汪的双眼、露出认真的眼神告诉我,她现在也还持续做着这件事情。
“很好喔,持续这个跟爸爸的秘密通道,这对你来说很重要呢。”我和小女孩约定,“每次,我们都可以在这个空间里面说任何想念爸爸的事情,但是你不想说的时候也可以告诉我喔。”小女孩点点头,想念着爸爸带她去哪边玩、答应过爸爸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