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4/1 下午 06:16:14

林欣荣:颅内压监测器并非人人适用

(关键字: 林欣荣 , 颅内压监测器 , 脑压

近日台中童综合医院神经外科医师李明钟等3名医师,因遭车祸而脑伤的重症病患家属指控医疗疏失,连同医院被台湾高等法院台中分院判赔3000多万元,引起医界哗然,却也引发民众对于「颅内压监测器」必要性的讨论。台湾神经外科医学会理事长林欣荣医师表示,如果像判决案中的头部外伤患者,昏迷指数仅有4分,即使医护人员想尽办法治疗、手术,或放颅内压监测器,平均每10人中,仍有6人会死亡或变成植物人;而且颅内压监测器并非人人适用。

颅内压就是俗称的「脑压」(ICP),台湾神经外科医学会理事长林欣荣医师表示,正常情况下,脑内压力为10毫米汞柱(mmHg)以下,如果患者因严重的头部外伤或脑中风,造成脑部肿胀、颅内压力变高超过20毫米汞柱,其死亡率相当高。

正常人的腦內壓力為10mmHg以下,超出20恐有生命危險。
正常人的脑内压力为10mmHg以下,超出20恐有生命危险。

林欣荣医师表示,对于早期头部受伤或脑中风的重症病患,都是靠着观察病患嗜睡程度、瞳孔变化、昏迷指数和医师临床经验加以判断。但是,现在已可透过颅内装置监测器,连结监测系统,在加护病房中24小时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提供医师和护理人员客观判断脑内压力,且于必要时采行进一步的治疗措施以免因脑内压力太大、缺氧而造成脑部二度伤害,增加致死率。

依据财团法人国家卫生研究院出版的「严重脑外伤临床诊疗指引初版」中,有关第四章颅内压监测的相关内容,建议「得」使用颅内压监测器的情况,包括昏迷指数介于3~8分间的严重脑外伤且电脑断层检查异常患者;昏迷指数为3~8分间的严重脑外伤患者且电脑断层检查正常,但须符合以下两项条件者:40岁以上、肢体动作出现单侧或双侧之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强直反射、收缩压90 mmHg以下。另外,昏迷指数介于13~15分的轻度脑外伤和介于9~12分的中度脑外伤患者,则应依病情需要个别考虑使用颅内压监测。

不过,林欣荣医师强调,此份诊疗索引仅具有「参考」,不能做为治疗时的必须标准程序。在脑中放置颅内压监测器属于侵入性治疗,本身就容易出现感染、出血、阻塞、故障、位置不正确等并发症。且最久5天就要在其他位置植入新的监测器,以防细菌感染,此举对重症病患而言,无疑又是一种风险。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报区

拥有更多的健康知识以及专题报导

你是哪种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