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醫院表示,陳水扁右手出現比較明顯的抖動,約為每秒6.6次;但是已經儀器檢查之後,認為不符合典型帕金森氏症診斷。醫療團隊建議應接受定期追蹤檢查及藥物治療等醫療處置。針對此手抖症狀,常有病人以為自己中風了,或是罹患帕金森氏症,其實不然,手抖動與疾病的關聯性,初步可透過「震顫圖」來評估,並且聽病人開口說話的情況,即能初判患者可能罹患什麼病症。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北港媽祖醫院)院長、神經外科醫師林欣榮表示,在門診常會碰到手會不自主抖動的患者求診,基本上會先讓患者接受「震顫圖」來初步檢測,依照每秒手抖動的次數,再以加重力情形下抖動的頻率,進而換算出來一個參考數值,即知患者是罹患顫抖症、小腦退化的小腦萎縮症、甲狀腺功能過高,或是帕金森氏症。
當「震顫圖」顯示落在於4-8 Hz範圍時,即可能是顫抖症,而「震顫圖」顯示落在呈現3-5 Hz的低頻時,則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原發性帕金森氏症」的抖動,是由身體的一側開始,比較常見的是從手開始,看起來像是「手在數鈔票」或是「手在搓丸子」的動作。靜止時較明顯,動作時反而會減少或是消失。其他原發性帕金森氏症還會合併動作遲緩、體僵硬、無表情、背,以及眨眼頻率下降、擺動振幅頻率下降。這一些都是典型原發性帕金森氏症的表現。
林欣榮醫師表示,另外,臨床上也會觀察患者走路時雙手抖動的情況,如果走路時雙手會持續抖動,手放在桌上也會自然抖動,就有可能是帕金森氏症;但是,如果患者走路時手不會抖動,而是手抬起來,或拿東西時會抖動,即有可能是罹患顫抖症、小腦退化的小腦萎縮症,或甲狀腺功能過高。
此外,看患者開口說話是否愈來愈小聲,也可協助研判。如果愈來愈小聲,即有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如果說話中氣十足,即可能是顫抖症、小腦退化的小腦萎縮症,或甲狀腺功能過高。
針對顫抖症或甲狀腺功能過高,只需要開立藥物服用即可改善;至於小腦退化症治療,則可能要指望幹細胞療法;而帕金森氏症除了初期的藥物治療外,只要藥物療效不佳者,皆可利用外科手術治療,來加以改善病患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