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做好原则,你开口,他神游
有一位化学讲师在上完课后,跟其他老师抱怨:「今天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睡着了。为什么他们不懂我教学的好呢?」
经过询问,我才知道,那位讲师以为学生会很高兴,于是就讲了大学程度的专业知识,换句话说,他讲的内容已经超出升大学考试的范围,他甚至提到工业用触媒等话题。
虽然这些内容对于专攻化学的我来说很有趣,也想听这位老师讲课。不过对学生来说,他们希望讲师先上课、解升学考题,因为这些内容,会直接影响他们正式考试的表现。唯有听到老师提到跟升学考试有关的内容,学生才能感受到来听这门课的价值。
听者正面临什么事?听者打算要求什么?假如没有先弄清楚这些事,就开始讲自己认为是好的内容,听者会因不觉得跟自己有关,所以选择不听、不关注。
以上述的例子来看,学生不觉得自己应该要学会讲师说过的内容(话题)。换言之,这位老师没能突破学生的心,于是被打上了「上课无聊」的烙印。而学生也因此没办法吸收课程内容。
剖析听者就可以回避无聊
接下来,我会谈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以守住原则。
若不想被人认为你说话无趣,就得剖析听者──事先搜集、分析和掌握听者的相关资讯。既然谈话的趣味性是由听者决定,那么,了解听者就是基本的准备。
其实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在开始说话之前,审视话题位在听者的哪个区域,以及掌握听者对此抱有什么想法,这是剖析最大的目标。
当然,这个阶段当中,最重要的是要尽量了解听者的状态。
说话是否让对方有兴趣,多半取决于听者的价值观或当时的心情。
所以,是听者根据自身的价值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来掌握话中的内容。这点会大幅影响听者,觉得你说的内容是否有趣。
就算说话题材再怎么吸引人、活用说明型式的话术再怎么精湛,要是听者认为你说的内容跟不上时代,他便把说明当作耳边风。
根据我的经验,学员对于我举办的训练课程的主题「说明技巧」,往往抱持困难、棘手等负面印象。假如我一昧的表示说明技巧很简单、说明很美妙,想必别人也不会轻易认同我的说法。
所以,我打算剖析听者的价值观跟感情。那么,具体来说,该怎么做呢?
以我课程的主题「说明技巧」而言,首先我会在课程开始前,小心刺探对方对说明的印象。为了做到这点,除了直接提问或研究相关资讯的方法外,也可以观察对方─抛出词汇的同时,注意听者的表情。
比方说,当我说出「逻辑思考」时,有的人会皱起眉头或嘴角往下,这就表示他们对逻辑思考抱持消极负面的印象。认为「我做不到」、「好难」等。
另外,为了了解听者的价值观而事先研究,或是藉由面对面提问,知道听者平常花时间在什么事物上,也能帮助自己更正确了解听者的价值观。比方说:
「你平常看什么样的书?」
「你参加过讲者的研讨会吗?」
「你平常会看综艺节目或搞笑节目吗?」
「你假日会做什么?」
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心情会大幅影响感受趣味的方式。反过来说,假如能知道并分析这些问题,即可轻松找出突破点,让别人能听进你的说明。
本文出自大是文化《把无聊说到感动:让人马上停下来听你说。补教名师的八种表达绝招,学生全程清醒听课,转战商场客户马上买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