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现首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确定病例!疾病管制局6日公布,一名55岁本国籍男性为屈公病确定病例,加上近来南部登革热疫情攀升,疾管局提醒民众应加强做好防蚊措施。
疾管局副局长施文仪表示,这名病例今年7月初至菲律宾工作,8月30日出现肌肉酸痛、关节痛、背痛、四肢红疹等症状,9月2日入境时出现发烧,在机场筛检采检送验,3日确诊。
屈公病是感染屈公病毒所引起,最早是在1952年从坦尚尼亚一位发烧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出来,传播链是经由「人-病媒蚊-人」的传染模式,病媒蚊包括埃及斑蚊及白线斑蚊,其传播循环和登革热类似。主要症状为发烧、头痛、恶心、呕吐等,最常见关节疼痛以致于无法站直,潜伏期为2至12天,平均3至7天。
屈公病全球流行区域涵盖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亚洲及南美洲的热带及亚热带区域,东南亚流行国家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菲律宾等。泰国今年累计至9月5日共通报107例屈公病,病例数又以普吉岛占最高。
卫生署自2007年10月公告将屈公病纳入第二类法定传染病,截至今日共有34例病例,皆为境外移入,感染国家分别为印尼21例、马来西亚6例、泰国2例、印度、孟加拉、新加坡、菲律宾各1例,另有1例潜伏期途经许多国家,经疫调后无法判断感染国家。
施文仪提醒,入夏后本土登革热确定病例快速增加,截至9月共计111例,多集中于高雄市苓雅区,又以登革热第二型病毒感染为多,民众应清除家户内积水容器,勿让病媒蚊孳生,避免登革热疫情持续扩大及再发生登革出血热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