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現首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疾病管制局6日公布,一名55歲本國籍男性為屈公病確定病例,加上近來南部登革熱疫情攀升,疾管局提醒民眾應加強做好防蚊措施。
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這名病例今年7月初至菲律賓工作,8月30日出現肌肉酸痛、關節痛、背痛、四肢紅疹等症狀,9月2日入境時出現發燒,在機場篩檢採檢送驗,3日確診。
屈公病是感染屈公病毒所引起,最早是在1952年從坦尚尼亞一位發燒病人的血清中分離出來,傳播鏈是經由「人-病媒蚊-人」的傳染模式,病媒蚊包括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其傳播循環和登革熱類似。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等,最常見關節疼痛以致於無法站直,潛伏期為2至12天,平均3至7天。
屈公病全球流行區域涵蓋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亞洲及南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區域,東南亞流行國家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等。泰國今年累計至9月5日共通報107例屈公病,病例數又以普吉島佔最高。
衛生署自2007年10月公告將屈公病納入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共有34例病例,皆為境外移入,感染國家分別為印尼21例、馬來西亞6例、泰國2例、印度、孟加拉、新加坡、菲律賓各1例,另有1例潛伏期途經許多國家,經疫調後無法判斷感染國家。
施文儀提醒,入夏後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快速增加,截至9月共計111例,多集中於高雄市苓雅區,又以登革熱第二型病毒感染為多,民眾應清除家戶內積水容器,勿讓病媒蚊孳生,避免登革熱疫情持續擴大及再發生登革出血熱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