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一般民眾大多知道,罹患結核病需接受6-9個月的治療,但是接觸者的「潛伏結核感染(LTBI)」,其實也需要接受9個月的預防性投藥。由於結核病的特性在於其潛伏期長,可達幾個月至幾年,因此預防性的篩檢與投藥特別重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檢驗室醫檢師江小茹表示,在台灣每年有1萬3,000人左右的確定病例,有些人受到結核菌感染後,並不會立即發病,這是因為身體會在結核菌周圍築起一道牆,讓這些細菌處於休眠狀態,而長期潛存在宿主體內伺機發病,這些休眠的結核菌叫做「潛伏性結核病 (LTBI)」,這時不會感到生病,也不會把結核病傳給別人。
如何知道有無受到感染結核病?目前臨床上是使用皮膚結核菌素測試(TST)與 (IGRA)兩種檢驗方式,一起搭配協助醫師診斷。結核菌素皮膚試驗,是將結核菌素注入皮下,在48-72小時之後觀察其皮膚結節大小及反應來判斷。由於台灣因為卡介苗施打普及,多數人身體已產生抗體,所以易有偽陽性產生。然而,有些受感染的患者因為免疫力低下或是免疫抑制等情形則易有偽陰性發生。
而IGRA是一種干擾素檢測法,主要是偵測INF-γ細胞激素,當人體受到結核菌感染時,會產生主動性免疫反應刺激T淋巴球的活化並產生記憶,在活化的過程中會釋放出INF-γ協助清除結核菌,因此可利用受檢測者血液中淋巴球是否能辨認試劑中結核菌抗原進而釋出INF-γ細胞激素來判定是否曾遭受結核菌感染,已有市售商品,敏感度與專一性都比皮膚結核菌素測試好,但是價格較為昂貴,需自費檢驗。
江小茹強調,結核病防治在全世界一直是重點目標,由於潛伏性結核體內潛伏存活的結核菌數量並不多,此時若投予預防性治療,可有效減少日後發病機會。因此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短程直接監督治療法」(directly-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 DOTS),或直接音譯為「都治計畫」,口號為「送藥到手、服藥到口、吞了再走」。
除了活動性結核、接觸者外,也大規模針對潛伏性結核病感染者進行督治計畫,由地方衛生機關指派觀察員送抗結核藥物給病患,使其務必能按時服用,以根除結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