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可去實,四兩撥千金是我派的特色,用在皮膚炎,善用蘆根、淡竹葉、菊花等清宣之品。諸如大青葉、龍膽草,大苦大寒的藥物,除非是遇到帶狀皰疹高峰期或是肺炎、蜂窩性組織炎等實熱證,否則輕易不用。」
清熱藥輕用,尤重淡滲利導,活血消腫同時涼血潤燥,標本兼治。不以攻伐為能事,固本培元為高著。即使是一錢的甘草,也蘊含著深意、不容小覷。
朱氏外科的臨床診斷與用藥風格,和其他門派差異極大。天底下治療皮膚的手法很多,各門各派互有巧妙之處。如果年輕學子還沒有一個學習方向,也有意仿效朱家的手法治療皮膚疾患,我個人建議,不妨先從文章列舉的藥物開始熟悉,至少先有個骨幹,再來考慮觸類旁通,假以時日,青出於藍也未可知。
就好比煮菜,這個世界上的食材、烹調的手法何止千萬,但若想讓廚藝達到一定的水準,首先必須要能掌握鹽、糖、醬油這三種基本調味的比例。臨床遣方也是一樣的道理,當我們發現臨床療效不如預期的時候,難免會想要加重劑量,或是改用更剛猛的藥物。其實,問題常常是出在辨證不夠精確,用藥的比例沒有適當拿捏。
從前,我在朱師身邊觀察,皮膚疾病只要服藥2到4週,都能看到顯著的好轉。文章所列舉的用藥雖然精簡,相信已經有辦法處理百分之80的情況。當然,這個世上總有一些辨證不適用這些藥物,但為了避免學習的路途雜亂無章,至少要先能掌握基礎,再來擴大學習範圍。
中醫沒有秘方,唯有用心而己
朱樺老師曾經對我說過:「你來我這裡看了這些年,你也知道的,沒有什麼秘方。」我個人認為,辨證論治端看細心與否,病患的症狀千變萬化,處方當然也要隨機應變。如果預先設計好一種成方,妄想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姑且不論其療效,一旦想要偷懶,停止思考,日積月累下來,只怕大腦愈加遲鈍。
記得有一位五星級飯店主廚,後來代言了某一品牌的調味料,教大家「偷吃步」。意思就是,我之所以能夠成為名廚,說穿了就是靠這罐調味料,任何食物只要加了它,肯定色香味俱全。
看到這則廣告,我心裡不免對這位名廚感到惋惜。惋惜他空有一身手藝,卻不肯愛惜羽毛。回頭想起自己離開恩師門下這些年,雖然混不出什麼名堂,但是對於恩師的諄諄教誨,我始終謹記在心,不敢絲毫有忘。
本文選自大塊文化《中醫到底行不行?:改變「中醫不科學」的印象,名醫杜李威細數傳統醫學如何改善你我的生活》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