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起於「濕」!梅雨季節來臨,氣候多雨潮濕,體內也難逃被濕氣侵害!一旦濕氣入侵體內,容易導致疲勞無力、關節痠痛、腹脹腹瀉、水腫,甚至皮膚瘙癢、長濕疹等各種病症;女性如果體內濕氣重,則可能有分泌物、白帶較多的問題。中醫看濕氣會影響肺、脾、腎,建議從此三方向治療,並推薦保健茶飲和4招穴位按摩,助去濕消腫。
中醫理論認為濕為陰邪,濕濁阻遏氣機與清陽,體內濕氣重的人,是健康的隱憂,一遇到陰雨天或梅雨季節,裡外相合,就更加糾纏不清了。張文馨中醫師表示,若濕邪侵犯頭部,會有頭部沉重疼痛的感覺;侵犯四肢,會出現四肢酸重無力等症狀;侵犯腸胃,則會出現胃腸脹氣、腸鳴、食慾不振、大便稀軟或黏滯不暢,甚至水瀉等症狀;侵犯關節,則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侵犯肌膚,則會出現皮下水腫、按之凹陷或皮膚濕疹起水泡等症狀。
此外,濕性趨下,就與水往下流的原理相同,體內濕氣重的人,往往容易出現如下肢水腫、小便不暢、拉肚子或者女生白帶變多等情況。
身體濕氣檢測站:檢視你是不是容易水腫的體質?
*早上起來發現自己兩頰或眼下浮腫。
*常常容易覺得疲倦,頭昏沉像戴了帽子或裹了濕毛巾。
*四肢沉重無力,尤其是下雨天的時候。
*是否常覺得早上小腿比較細,但是到了下午或傍晚開始覺得小腿變脹,鞋子也變緊。
*小腿前內側用拇指按壓5秒後放開,該處皮膚凹陷泛白,過一陣子才浮起來恢復血色?
*濕氣重的人容易發胖,肉肉鬆軟,而脂肪在中醫觀點看來是一種痰濕的表現。
*大便稀軟,有時不成形或者黏黏的難沖掉,甚至很容易得腸胃炎拉肚子。
*腸子在不餓的時候也會發出聲響,中醫稱為腸鳴,肚子容易脹氣。
*經前容易水腫甚至可能體重上下超過1~2公斤。
*女生分泌物多,甚至時常感染,有異味及搔癢。
排除體內濕氣消水腫,中醫治療從肺、脾、腎三方向著手
張文馨中醫師指出,從中醫的觀點來看,濕氣水腫與肺、脾、腎三臟關係最大,身體的水分代謝是透過肺的通調水道、脾的運化轉輸和腎的溫化蒸動等生理功能協調下完成,而中醫在治療水腫原則,有「腰以上腫發汗、腰以下腫利小便」一說,再搭配不同病因病機去調理。
關鍵1/肺能通調水道,肺失宣降則水津不布
臨床症狀:眼瞼或顏面浮腫,或者四肢及全身皆腫,膚色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多半是突然發生,常伴隨惡風發熱、肢節酸楚。舌苔薄白,脈浮或緊。如水腫較嚴重,也可能出現沉脈。
治療處方:
*風水兼有表虛:在表的衛氣虛容易怕風汗出,防己黃耆湯可補衛固表,利水除濕。
*風水夾熱:肺胃鬱熱而口渴,越婢湯可散風清熱,宣肺行水
關鍵2/脾能運化水濕,脾氣虛弱則生濕,水濕不運則泛溢肌膚
臨床症狀:面部或肢體浮腫,容易肥胖,頭昏沉像戴了帽子或裹了濕毛巾,午後疲倦怠惰嗜睡,臉色偏黃,食物不易消化,容易脹氣,腸鳴、大便稀軟或黏滯排不乾淨,女生常見分泌物多,經期腹瀉,經血量多或延後、色淡質稀、多囊性卵巢。舌淡胖,苔白膩,脈濡弱。
治療原則:健脾益氣、利濕消腫。
治療處方:五苓散、苓桂朮甘湯、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關鍵3/腎為主水之臟,腎虛則水泛
臨床症狀:面浮身腫,腰以下比較嚴重,小便不利,腰痛酸重,腿軟無力,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四肢冰冷,怕冷,容易疲倦。舌貿胖淡,苔白、脈沉遲。
治療原則:溫腎助陽,利水去濕。
治療處方:真武湯、濟生腎氣丸加減。
4道保健藥膳茶飲,跟水腫肥胖掰掰
【薏仁水】
作法:將薏仁洗淨泡軟(用熱水泡較快軟)後,放入水中煮沸,再以小火煮20分鐘,可加少量冰糖,增添口感。
功效:薏仁健脾滲濕,利水消腫。《神農本草經》提到,久服輕身益氣,此外薏仁還有清熱排膿,改善痘痘的功效喔!
小提醒:
*想加強消暑清心火,養顏美容,可加蓮子(去心)同煮。
*如果食慾不佳,容易拉肚子,可加茯苓、山藥同煮。
*想減肥的人可不加糖、不吃薏仁,因為薏仁是澱粉,吃太多容易發胖,建議您可以只喝薏仁煮出來的水,但一天不要超過500cc,因為裡面還是有澱粉溶在水裡,不宜喝過多。
注意事項:薏仁性味屬於甘淡微寒,體質虛寒的人不要喝太多,一週喝1~2次即可;孕婦想吃薏仁之前應先詢問醫師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合,有研究報告指出薏仁其性滑利,能促進子宮收縮,對子宮肌有興奮作用,恐有誘發流産的可能,若曾經流產的孕婦應特別留意。
【生薑紅茶】
作法:從家裡帶切好的生薑片2~3片(建議可以連生薑連皮洗淨一起泡,利水消腫功效更強),加入茶包泡好的紅茶中。
功效:能有效禦寒去濕氣。
小提醒:
屬於體質較虛寒者,最近戶外因梅雨季節悶濕,一進辦公室內又遇到冷颼颼的空調,時常流鼻水,容易感冒,每到下午頭重昏沉,特別疲倦想睡,此時不妨來杯生薑紅茶。
【蛤利冬瓜薑湯】
作法:將冬瓜、蛤利及少許薑片放入熬煮成湯。
功效:冬瓜偏寒可利水,生薑偏溫有去濕功效,一寒一熱恰巧平性,無論寒熱體質都適合,不敢直接吃薑,喝湯也有效。
【耆朮消腫飲】
材料:黃耆2錢、白朮2錢、甘草1錢、茯苓2錢、陳皮1錢。
作法:將藥材洗淨,包入過濾袋以便重複回沖,置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800cc,悶泡20分鐘後即可;或可將藥材放入冷水煮沸後再以小火煮15分鐘,功效加倍。
功效: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適用對象:下半身或臉部容易水腫、容易發胖、時常感到疲倦無力、大便偏稀軟。
【減輕下肢腫脹2大穴位按摩】
因為濕氣下注,體內濕氣重的人容易下半身肥胖和小腿腫脹,而下肢的水分代謝又和脾腎較有關,因此,按摩脾經、腎經的穴位有助加強消水腫,美化下半身曲線!
《脾經》三陰交
穴位: 內踝尖上方3寸(約四指寬),脛骨後緣凹陷處。
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下肢水腫,此外還可美容抗衰老,調理月經,改善婦科諸疾患,調節荷爾蒙分泌,是婦科要穴。
*在辦公室也可以多按摩,尤其是下午覺得腿部比較腫脹的美眉們。
《腎經》太谿穴
穴位:內踝尖與跟腱連線中點凹陷處。
功效:利水消腫,美化小腿曲線。
【擊退頭面部浮腫2穴位改善】
按摩方式及時機:以雙手中指按壓至酸脹,左右同時按,一次按摩20下,早晚至少各一次。
迎香穴
穴位:在鼻旁5分,平行鼻孔下緣,與法令紋交界處,按壓有一凹孔,有酸脹感。
功效:按摩本穴能促進面部循環,讓人容光煥發,消除臉部浮腫,還能有效緩解鼻過敏症狀。
四白穴
穴位:瞳孔直下,當眶下孔處
功效:改善眼袋和下眼瞼浮腫,還能舒緩眼睛疲勞。
【醫師小叮嚀】:
張文馨中醫師提醒,預防濕氣重水腫上身,平時應避免重口味如過鹹或過辣,少食生冷食物如生菜沙拉或西瓜、水梨、葡萄柚、橘子、奇異果等寒性水果,少飲酒,應適度運動。此外,孕婦因腹部血管、下腔靜脈受到子宮壓迫,容易下肢腫脹,產後過補,運動量少,也容易導致水分滯留體內。
必須特別留意的是,容易水腫也有可能是疾病引起,如果出現黃疸現象,或一動就喘或心跳加快、呼吸不暢,或突然小便量明顯減少,甚至全身浮腫,體重不明原因急速上升時,應及時就醫檢查治療,切勿嘗試各種偏方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