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彥說明,子宮內膜癌分為四期,第一期是指腫瘤侷限在現在子宮本體,第二期是指腫瘤侵犯到子宮頸,第三期則是腫瘤侵犯到卵巢或輸卵管(三A)、陰道或子宮頸旁組織(三B),或是淋巴結(三C),第四期是指腫瘤產生遠端轉移。還好多數將近70%的子宮內膜癌發現時,都是在第一期的階段。
根據美國NCCN及台灣國衛院的治療準則,基本上所有能接受手術的病患皆應先接受手術,手術的範圍包括全子宮、雙側卵巢輸卵管、雙側骨盆淋巴結、以及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手術。如果手術前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判斷為早期的癌症,只要子宮沒有過大,骨盆腔沒有沾黏,就可以考慮進行微創手術。
早期子宮內膜癌手術有新進展
黃家彥進一步解釋,根據美國NCCN的治療準則,前哨淋巴結切片技術,可以應用於早期子宮內膜癌的手術。傳統的手術是進行骨盆淋巴結全切除,但是因為早期的子宮內膜癌轉移到淋巴結的機率很低,因此,絕大多數的病人淋巴切除後病理化驗都是陰性。所謂的前哨淋巴結的技術是將顯影劑注入子宮頸腫瘤組織,顯影劑會沿著淋巴循環,首先出現在前哨淋巴結;手術醫師藉由螢光顯影系統定位後,將顯影出來的前哨淋巴結切除,再送交病理檢查,不需要切除所有的骨盆淋巴結。
骨盆淋巴結全切除的後遺症是下肢淋巴水腫,以及淋巴囊腫和感染。手術中也會增加出血的風險,也有可能造成神經損傷。根據最新醫學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癌手術使用前哨淋巴結技術的話,可以找到更多的陽性淋巴結,並大幅降低下肢水腫的副作用。
※本文由《常春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