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9/6 上午 09:17:45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心血管疾病危机!

(關鍵字: 關節炎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心血管 , 風濕 , 陳政宏

林女士才50出头就因胸闷送急诊,经心脏科确认为冠动脉硬化并置放支架,病患没有特殊的家族病史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而值得注意的是——她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台北慈济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陈政宏强调,早在十年前风湿科即呼龥注意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早发性心肌缺氧、梗塞危机,研究显示其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的三倍;然而患者、甚至医生多集中注意力在治疗关节症状,尤其患者可能未必符合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就像林女士,年纪不大、相关危险因子评估也还在可接受的范围,却突然发病。”陈政宏表示,这提醒我们要更小心看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机”,因为长期慢性发炎与缺乏运动就是造成血脂代谢异常与血管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

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在半年内控制病情达到缓解,或至少使疾病活动度降至最低。
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應在半年內控制病情達到緩解,或至少使疾病活動度降至最低。

陈政宏提醒,患者要注意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如抽烟、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体重等,建议平均半年至~1年定期检测,若有异常则缩短为每3个月检测一次,一旦达治疗标准则应积极治疗。陈政宏表示,基本上心血管疾病用药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药物并无冲突,风湿科医生也会为患者把关。

更重要的是“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在半年内控制病情达到缓解,或至少使疾病活动度降至最低。“陈政宏说,要争取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病情,初期往往要合并使用多种药物,每隔3个月评估治疗成效,随着病情改善再逐步调整减量,若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考虑换药;在稳定关节发炎后鼓励患者从事自身能负荷之体适能运动更能控稳血脂代谢异常之风险!

陈政宏强调,从传统免疫调节剂迈向生物制剂、标靶口服药物等新药的蓬勃发展后,临床上高达7、8成患者能达到治疗目标,而患者不配合治疗、自行减药,是治疗效果不如预期最常见的原因。他呼龥患者若有任何不适反应或需求都可以和医生讨论,“每个人体质不同,用药也会有个体差异,例如标靶口服药物和生物制剂的效果相当,但可能有人对针剂反应不好,再尝试其他口服替代药物即可。”陈政宏表示,如何第一次就帮病人选对适合用药?目前还没有答案,只能“用了才知道”,但至少随着药物多元发展,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选择也愈来愈多,只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不但能免于关节变形,更能预防其他共病,尤其是足以威胁患者生命的心血管病变。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