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1/11 下午 08:59:38

人生终需一别 这样做学会面对死亡、不再恐惧

(關鍵字: 癌症 , 癌末 , 罹癌 , 死亡 , 善終

我窥探自己的内心,发现心里存在对罹癌的恐惧。因为我抹不去“癌症等于死亡”的想法。虽然我也不想得流感,但我并不害怕流感,因为我心中没有“流感等于死亡”的概念。即便如此,如果我长时间发高烧、身体衰弱、意识到死亡之后,大概也会涌上恐惧感吧。

我想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死亡心存恐惧。这次采访的对象,在诊断出罹癌时也马上意识到死亡,并且因为死亡而心生恐惧不断烦恼。

虽然恐惧的程度各有不同,不过茂吕信市郎先生告诉我,当初他被诊断出癌症时非常平静。他经营一家公司,想必平时也累积了很多压力,六十三岁时才会诊断出罹患胃癌。当时癌细胞已经转移到大动脉淋巴结,即使手术成功,五年存活率的百分比也只有个位数。

他说这时自己还不觉得恐惧,不过就在接受手术后住院时,他看见同病房的人一一死亡。前一晚还睡在隔壁病床的人,隔天早上就突然不在了,这种情形一直持续,让他突然变得很恐惧。他原本并不害怕癌症,但是就在意识到死亡的时候,恐惧瞬间笼罩心头。

他是如何克服这层恐惧的呢?那是之后的事情了。手术后,他开始进行抗癌药物治疗,治疗过程非常痛苦。他说:“就连起身都很困难,身体非常衰弱。一想到再这样下去就会死,让我觉得很害怕。”此时他对死亡的恐惧越来越深。

于是,他开始大量阅读。他选择的书都和死亡有关,或许是本能让他想要了解死亡吧。拨动他心弦的书是青木新门先生的《纳棺夫日记》(译注:电影《送行者》的原案)。青木先生透过为亡者纳棺的工作,培养出独特的生死观。他以精简的词汇,写下自己身为纳棺夫的工作以及感受。

他写下对死亡的深刻洞察,例如:“在今天这个视死亡为忌讳之恶、视生为绝对正面价值的时代,最不幸的就是必须面临每个人都会死的矛盾”、“现代人的不幸,就是无法凝视着自己的死而生活”。

青木先生是作家同时也是诗人,他随手就能够写下动人的文字,例如:“对癌末患者而言,激励是一种残酷、善意等于悲戚,他们不需要劝解或任何语言。他们只需要眼神像蓝天般透澈、爽朗如风的人陪伴在身边。”

青木先生的文章,深深打进被死亡阴影笼罩的茂吕先生的心。此外,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亲鸾圣人等伟大僧人的教诲。

“我渐渐能够接受人终有一死这件事。当我开始这么想之后,心情就慢慢冷静下来了。”

他渐渐能接受死亡,同时他也以行动表示自己已经做好死亡的心理准备,抗癌药物的副作用就是他的契机。

因为副作用太过痛苦,虽然努力坚持到疗程快要结束,他却毅然决定中途放弃。主治医生说了很残酷的话:“要是这样做,马上就会死。”在抗癌药物治疗途中放弃,等于是在身体免疫力极度低落时野放癌细胞,所以具有癌细胞一口气扩散的危险性。想必主治医生就是担心这一点,才会用“马上就会死”的说法吧。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