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成为研究瓶颈
研究人员承认他们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挑战,包括现实生活中实际使用手机的情形,以及如何排除掉可能影响研究、且也可能造成其它癌症的生活习惯,例如吸烟,还有如何把瞬息万变的手机科技列入研究考虑。
参与研究的学者承认:“很难明确订出风险的程度,尤其手机的科技又不断革新。科技的快速进展提升了手机的使用率,也相对减少了手机散发的电磁波。”学者强调,科学上还需要更多能把快速发展的科技列入观察、且能容许长期观察其它可能致癌因素的研究。
WHO列2B级致癌物
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O)之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于2011年5月31日发布报告,将手机电磁波列为“可能致癌”的2B级致癌物,主要是因为许多研究都认为手机电磁波有可能造成癌症。
然而,过去15年,各国科学家在手机与癌症的关联上说法不一,有研究认为手机使用与癌症无关,但许多研究都显示神经胶质瘤与长期、密集的手机使用有所关联。法国波尔多大学的学者伊莎贝儿巴尔迪(Isabelle Baldi)表示,此份关于脑癌的研究也是属于这个趋势,但是结果还需要更多研究支持。
加州柏克莱争取 手机盒贴致癌警语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报导,加州柏克莱市议会七月宣布将争取立法,要求手机零售商在手机包装上加贴警语,警告使用者,手机会释放可能致癌的电磁波。柏克莱市计划寻求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协助草拟警语的用字,以确保此警语符合美国宪法保障言论自由的第一修正案的规定。旧金山市先前已提案失败,就是因为联邦法院认同手机产业的论据:强迫业者针对市政府提出质疑的部份加注警语,已违反第一修正案。
美国无线产业协会(The Wireless Association)表示,联邦政府相关单位已认定手机符合联邦规范且能安全使用。手机业者也强调,手机的电磁波远低于联邦政府的安全上限,而且尚无研究能证明手机电磁波“肯定”与癌症有关。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社区与家庭健康中心的乔尔莫斯科维兹博士(Joel Moskowitz),自2009年起就一直在研究手机与癌症的关联。他表示,手机是“主要新兴公共健康风险之一。”
乔尔莫斯科维兹博士建议,如果非得使用手机,使用者可以配戴耳机、使用免持听筒等方式,并让身体与手机保持距离。
★【华人健康网】提醒您,吸烟饮酒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