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請特休假的四種心態
進公司上班固然也有「沒時間休假」或「假好難請」的困擾,但這種狀況在遠距工作時也會發生。相信很多人對於居家上班還請假這事有這樣的想法「請什麼假?不就跟休假在家上班差不多嗎?」,還有很多老闆會覺得「不好好盯著(員工)怎麼行!搞不好爽躺在家,還假裝有在上班領薪水咧!」
自從遠距工作蔚為風尚後,職場上確實是瀰漫一股無法光明正大請特休假的氣氛。雖然沒有明確的統計調查,但我的確聽過年假取得率節節下降的傳聞。再加上實際進公司的天數減少,即使輪班,也很難請假。
但我認為數位過勞時代下,「特休假」的重要性尤其不容忽視。我在書中不斷地強調,遠距模式很容易因為能運用的自由時間變多,反而無止境地拉長工作時間。雖說要不要請「特休假」這件事端看個人意願,但遞出假單便可做出正式的「區隔」,清楚劃分工作與私生活。
我們先釐清進辦公室上班時特休假難請的原因。以下的調查雖稍嫌老舊,但若參考獨立行政法人勞動政策研究、培訓機構於2011年彙整之《關於請有薪休假按年調查》,關於年假難請的理由大致可列出以下四點:
●擔心請假可能影響考績。
●工作量大,沒有職務代理人。
●休假留到有事時再請。
●就算休假也無事可做。
進公司上班不是大學生上課,點名時人有到就能拿到基本分。而思想老派的企業普遍都有「員工凡事都要使命必達,事情做到一半跑去休假的員工完全不可取!」或「吃不了苦的傢伙根本無法出人頭地」這類根深柢固的觀念。
許多人認為自己休假會給他人帶來困擾,已經有憂鬱症仍不願停職休養的人,更是經常把這種說法掛在嘴邊。
考績跟業務量都不是無法休假的理由
難以請假的心態隨著工作模式數位、線上化後,又有什麼樣的變化呢?對遠距工作者來說,「擔心影響考績」的心理障礙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大了。
進辦公室上班時,有一種人是身體待在辦公室裡,實際上根本沒在工作,一路拖拖拉拉到下班,再留下來賺加班費,這種狀況的確存在。在遠距工作下,這類矛盾更是顯而易見。
「工作量大,沒有職務代理人」這個問題與其說是出在員工身上,組織的責任其實占較大。員工如果身體不適,有義務讓自己恢復到可健康工作的狀態,而公司有維護員工健康,提供安全作業環境的義務。必須注意是即使遠距工作可能引發過勞,某些行業的遠距甚至比進公司上班時更容易引發過勞。如果職場環境真的太過黑心,這絕不是憑藉一己之力就能應付得來,這時候只能考慮換工作,或是向公家機關洽詢。
至於「休假留到有事時才請」這點,隨著疫情的擴散蔓延,人們對休息的態度變得比較寬容。幾年前日本有款感冒藥還把「給即使感冒也絕對不休息的你」當作廣告詞,但現在的輿論已轉為「身體不舒服就應該好好休息」。
雖然,彈性休假對維持社會運作之必要人員來說,可能不是那麼簡單,但遠距模式的調度的確相對靈活,可以讓員工在毋須事先留假的狀況下,就能在自己或家人生病、婚喪喜慶時彈性安排休息不是嗎?
此外,有不少人因為不想被主管酸,所以會忍著不請有薪假。休假容易被酸的原因無它,不是主管不注重員工的權益福利,就是員工請假的方式可能過於任性草率。如果不想讓主管說嘴,平常就得提升自己的工作品質。
不過也有一種人不願請假是出於「這個工作非我不可」的心態。這種心態多半出自想博取肯定,或不想被人看見自己出糗等等對認同的渴望。還有另一種狀況是明明想請假,也的確需要休息,但總是得找理由說服自己請假是合理的行為,這在精神分析上稱為「合理化」,是一種用來保護自己的心理防衛機制。但無論出自於何種心態,都無法提升人們對生活的幸福或滿意度。
「無所事事」守護你的心
我想再次強調,遠距工作更需要藉由「特休假」明確區隔工作與生活。以下的例子不一定適當,但是每當我建議狀況不佳的憂鬱症患者請假好好休養時,他們常會用「我休息會給其他人造成困擾啦!」或「這工作只有我能做」來推託。等我再次說明休息的必要,逼著他們拿醫師的診斷證明正式向公司請假,那種終於能夠好好休息,一臉放下心中大石的樣子……我真的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心態呢?顯然是「我自己不能休息沒錯,但醫師的診斷證明跟公司公開、正式的核准,確保我可以『休息』」。
請假前要顧慮的事雖然很多,一旦准假,等同公司白紙黑字蓋章通過。就算再怎麼「對同事感到抱歉」或「那件案子只有我了解」,但公司都准我假了,也不能算是我偷懶休息。如果遠距工作得到的品質是注意力渙散邊做邊摸魚,還不如早早送出假單離開座位比較實在。
最後一點的「就算休了假也無事可做」該如何解決呢?我已在書中分享了諸多方法,請各位回想〈消除數位過勞的三種休息法〉的內容。別忘了「就算休假也無事可做」也是一種重要的「為了自己好的休息」,是一段極為珍貴的充電時間。
本文出自三采文化《數位過勞:睡眠專科醫師的56個休息提案,修復online/offline切換倦怠》一書,作者/西多昌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