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初,我都有一件例行任务,盯催数百名进阶班学生的斜杠进度。这天是八月一日,十几个群组像青蛙跳水般,噗通噗通地跳上跳下,学生一个个浮出水面,张贴出一大串下班后做斜杠的工作进度。看着斐然的成绩,还在替他们高兴的当下,不到一小时之内,居然跳出四个人都报告了同一个消息:
「我离职了。」
三个主动离职,一个被资遣。怎么会?二○二○年六月之后,打开电视,看到的新闻画面尽是风景区人挤人,饭店订房额满,餐厅大排长龙..标题无不表达出「景气报复性的反弹」。但是关上电视,打开手机,在Line看到的却是相反的现象,疫情之后比疫情期间离职人数还多,彷佛是一种秋后算帐的报复性失业。
人性不爱工作
我一时迷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到底哪个才是事实?还好,学生们因为学了斜杠,或是做了斜杠,没见到惊慌失措的,反而各个一副胸有成竹、老神在在的模样,令人心安不少。比起我两年前被失业,他们比我更快进入状况,显然是「训练有素」的结果。这些学生第一次来上斜杠基础班时,我第一句话就告诉他们,未来三小时的课程都环绕着一个核心概念。他们接受了,才继续报名进阶课,这个概念是──
「找工作不如找收入。」
一句大白话,完全解释「零工经济」的精髓。这句话不是我发明的,而是在失业期间,去上就业服务站安排的课程时,听到一位讲师说的。当下脑袋像被雷劈到似的,我跟自己说,对,就是这个概念!于是借用至今,不断宣扬。
三宝爸年逾四十,而三个孩子都还小,家计负担沉重,很想换工作,但是忧心不仅要面对更高的生涯风险,还可能陷家庭于更大的不安之中,非常犹豫。为了寻求解答,来上我的课,并听进这句话,朝着找收入的方向发展。后来一直庆幸做了正确的选择,觉得受益很大,便推荐同事夫妻一起来上我的课。
我之所以对这句话深表赞同,是因为我懂得上班族的心。除了少数人热爱工作、追求自我实现外,多数人认为工作是辛苦的,要不然怎么会经常听到有人说,如果中了乐透,他一定马上离职。可见得多数人工作无非是为了赚钱谋生,一旦失业,害怕的不是失去工作,而是失去收入。因此重要的不是工作,而是收入;要做的事不是找工作,而是找收入。
台湾人太早退休
再来,我想如果大家知道一个统计数字,就不会对找工作如此执着不悔。每次上课我都会问在座的学员,台湾人平均在几岁退休?无一例外,大家都会众口一声说:
「六十五岁!」
这个答案,显示上班族对就业市场的真相有一定程度的隔阂。怎么说?历年来每年统计出来的退休年龄增长幅度大都落在○.二至○.三岁,二○一六年官方统计是五八.六岁,隔年二○一七年跳升到六一.三岁,为什么突然出现二.七岁这么大的升幅?原因是政府修改退休年龄的定义,从「离开组织的年龄」改成「领取劳保年金的年龄」,而二○一七年可以领取劳保年金的年龄恰好是六十一岁。我再问学员:
「这两者是一样的吗?」
他们都摇头说不一样。一般上班族明白领劳保年金的年龄不等同于退休,那么政府为什么要动手修改退休年龄?原因只有一个,与其他国家相较,台湾人太早退休,不符合时代潮流,韩国大约七十三岁,日本则在七十岁。超过六十五岁以上继续工作,韩国有四四%,日本超过三分之一。这样的「国耻」透露什么讯息?只有一个:
台湾就业市场对中年人极度不友善!
但是政府似乎无感……有一次我去听一场官方举办的银发族就业论坛,一名科长上台报告自己单位做的调查,说结果显示企业端都很有诚意继续雇用中年人,但是员工端显然想早点退休,以致台湾的退休年龄比其他国家来得早。一听,我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心想他是主管单位,哪家企业会告诉他实话,是他们逼员工提早退休?
既然事实如此,我们就要做最坏的打算,与最好的准备,先假设自己会在六十岁左右被逼退休,接着再看向生命的终点:自己的寿命。目前台湾平均寿命在八十岁出头,而今年呱呱落地的婴儿预计可以活到一百零五岁,你认为自己会活到几岁?以我为例,父母都年近九十,自估活到一百岁,养老金至少准备到一百岁。
谁给你工作?
再来看不工作的余命有多长。台湾目前是二十二年,日本是十三年,活到一百岁的台湾人如果存款不足,恐怕要工作到七十八岁。我每次讲到这里,台下的学员都惊吓到说不出话来,禁不住怀疑人生,心想有需要这么老歹命吗?可是到日本或韩国旅行,你一定注意到多的是老年人在工作,他们就是我们的未来!
下个问题来了,假使六十岁被退休,要怎么找工作?我想四十五岁被迫离职的中年人,多半充分感受到工作难找,而且像流沙一样,一路往下找,更遑论六十岁!一路算下来,我们不得不认清现实,后面至少有十至二十年的生涯,完全想像不出来有哪个老板会给我们工作,因此自己找收入是一条必走的路。
经常有年轻人在网路上留言说我恐吓大家,成功学大师博恩.崔西(Brian Tracy)说,「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事,不要为它们伤脑筋或不快乐,因为它们属于过去;但是「问题」属于未来,是可以改变及解决的事。我也一直相信,真正对人生负责的人是看清事实,解决问题,不是否认事实,以为是眼睛业障所致。
我的斜杠班学生,他们不仅明白「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而且身体力行,除了上班工作外,下班还做斜杠,另外他们也学习各种投资工具,有人做股票,有人定期定额买ETF,有人做包租婆,有人买卖不动产,有人合夥做餐饮,有人插股公司经营……这些都是找收入的管道。
而且找收入的目的,不是赚取一次性收入,而是建立一个自动化、持续化赚钱的系统。有别于上班要花八小时、或兼职要花二到三小时赚「时间财」,在建立系统以后,「事业财」不受时间与地点的拘束,像打开水龙头,钱一直流出来。讲一个夸张的例子,我有个学生有十三间房子出租,来学习斜杠是想要快速增加为三十间房子,我问他原因,他说:「这样我就有能力请人来打理一切,我不需要做任何事。」
不必工作,就有钱进来,是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不过跟找工作一样,找收入也必须培养技能,耕耘一段时间,经历过尝试错误、不断滚动式修正的过程,才能开花结果。那么什么年纪该开始找收入?不少人都等到人生步入下滑期才起步,未免嫌晚了些。所以我开出来的时间表仍是「趁早」,今天永远比明天来得及。
终须一战,趁早吧!
我有一位学生在日商任职二十多年,位居高阶,不幸被失业,到处求职碰壁,经人推荐来上我的课,几个月后找到工作,以下是他在群组的留言:
「身为一名中高龄失业的大叔,面对着家庭生活、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打击,只能勇敢面对迎击。经年抓不着单杠,更不用说是斜杠。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状况之下,每天媒体充斥着负面的新闻,被迫停业、被减薪、被裁员、被放无薪假,许多『被』的负面能量占满新闻版面。
因此今天的进度报告,我打算来点正能量的,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被录用』了,五月初复工,重新回到久违的、熟悉又陌生的职场。
过去长久职场麻痹的我,不会再度轻易地陷入『养,套,杀』的陷阱,争取自己的第二度人生,取回主导权。
「稳住单杠,重起斜杠!」
面对人生的起伏,我们就是认清事实,解决问题。人生上半场,找工作是一个选项;到了人生下半场,找收入是必走的一条路。既然终归要找收入,何不趁早!想要少奋斗十年,或是想提早退休,不想要老来还在求职碰壁,都得加入「时间因素」,掌握爱因斯坦说的第八大奇迹「复利效应」,时间就会帮我们慢慢致富。全球股神巴菲特提出着名的「雪球理论」,说的也就是「趁早」的道理,他说:
「人生就像滚雪球,你只要找到湿的雪,和很长的坡道,雪球就会越滚越大。」
本文出自商周出版《失业教我们的事:想吃鸡腿,就别勉强啃鸡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