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花樣年華的17歲少女Jenny,5歲就讀幼稚園中班時,突然出現右手僵硬、雙眼上吊、癱瘓及類似動作障礙的癲癇症狀,從此只要聽到突發性的聲音,如鉛筆盒掉到地上、「砰」關門的聲音等,受到驚嚇後都會導致發作。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神經科蔡政道醫師表示,調查發現,全台灣約有8萬名類似Jenny的「頑固型癲癇」患者,每日需服用2種以上的抗癲癇藥物,但仍無法有效控制癲癇發作,而這群患者罹患憂鬱症比例更高達35%。目前利用迷走神經手術能有效緩解症狀,替患者提供治療新選擇。
針對台灣地區8名頑固型癲癇兒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進行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追蹤調查,發現大多癲癇發生率減少5成以上,其中更有4名患者降低達9成以上;另外,迷走神經刺激器對於患者的智力、情緒控制、語言能力及在學表現,都有顯著的提升,這項初步報告,發表於今年10月台灣小兒科醫學會期刊,引起廣泛注意。
癲癇出現的症狀因人而異,如全身意識喪失、痙攣、失神發作等;Jenny的癲癇發作情況,容易與陣發性動作障礙搞混,兩種同樣是受到驚嚇,或突然的行動引起暫時性的輕微抽搐、不平衡,所幸在腦波檢查後,確診Jenny為額葉癲癇,也就是「頑固型癲癇」。
Jenny就診初期,癲癇約1天發作3至4次,並且經常於發作後跌倒造成臉部瘀青、洗碗割到手、樓梯上摔下來造成骨折,實在讓人於心不忍。因為疾病所帶來的心理害怕,讓她從小拒絕並畏懼與人接觸,必須同時服用抗憂鬱藥物穩定病情。
蔡政道醫師指出,迷走神經刺激器手術主要是透過穩定的電刺激,抑制腦部不正常放電,手術時於人體左胸接近腋下的皮下組織植入刺激器,再將刺激器的神經導線埋入左頸部迷走神經上,手術為過程約1小時的簡易外科手術。
台灣自2007年衛生署核准後,亦有超過116位病患植入。臨床研究顯示,追蹤76名已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半年以上的病患,12%病患癲癇不再發作,其餘患者則減少達71%。以Jenny為例,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1年後,癲癇發作頻率已從原本1天3至4次降低為10天才發作1次,不僅讓她重新走入人群,更擺脫憂鬱情緒,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