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腦部遭到撞擊,可能出現意識喪失,但是也有的人則不會,甚至如果演變成「腦震盪後症候群」,反而可能影響腦部語文學習區功能,出現「豬羊變色」的反常現象,例如原本表現好的學科變得低落,而原本不佳的學科反而變得嚇嚇叫!
1名國文成績很好,但卻是「菜英文」的高中女生,突然在一夕之間,英文成績往上飆,國文程度卻直直落,老師及同學都霧煞煞,後來因持續頭痛、頭暈而就醫檢查,才知道是輕微腦震盪造成的反常現象。
大腦額葉頂葉受損 致腦震盪後症候群
台北醫學大學神經損傷及再生研究中心教授陳啟仁表示,頭部撞擊導致的腦震盪,重者可能致命,輕者則易因腦傳導神經纖維受損而出現功能上的障礙,一般通稱為「腦震盪後症候群」 (Post-Concussion Syndrome)。
以這1名高中女生的情況來看,可能是在頭部遭到撞擊後,大腦額葉、頂葉等部位受損,鄰近的腦結構被迫取代這些受損組織,進而出現代償作用,才使得國文及英文的語文程度發生「豬羊變色」。
根據統計,美國每年約有150萬名腦部受到非致死性創傷的患者,其中8成、約120萬名屬輕度的腦創傷。目前台灣並無相關統計資料,初步推估每年約有10至15萬名新增患者,患者都有可能生活在腦震盪後症候群的陰影下。
腦震盪後症候群 檢查有新利器
腦震盪後症候群患者常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喪失、頭痛、頭暈、對事不耐煩、不安、對光及聲音敏感等40幾種症狀,傳統影像學檢查不出來,從解剖結構也看不出腦部訊號有異常變化。
由於患者接受電腦斷層掃描 (CT)、核磁共振掃描 (MRI)等影像學檢查,常檢查不出原因,台北醫學大學神經損傷及再生研究中心主任蔣永孝教授近年來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fMRI)檢視患者的工作記憶。一系列研究發現,這些輕度腦震盪患者大腦額葉及頂葉等部位,活化區比正常人少,代表這些功能區已受到傷害,而這些傷害多半來自車禍或不小心撞擊造成的。
雖然目前尚無治療腦震盪的有效藥物,但是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的創新發現,未來有機會研發出神經保護藥物,在腦部受創初期即投藥治療,將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