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夫妻有了孩子之后,家里的排行也起了大风吹?不论是妈咪还是爸比的排序在前面,孩子总是稳坐第一名宝座!
你家或你身边有孩子的家庭也是如此吗?家庭生活处处以孩子为重心,不论什么都以孩子的考量为优先。小心!你可能正在培养什么都只想到自己的小霸王!
不论现在的你是怀着宝宝的妈咪,或者家中已经有小小孩的父母,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值得我们一起来思考。
你的世界绕着孩子转吗?家有新生儿,特别在宝宝刚出生的阶段,新手父母通常很习惯以宝宝为生活重心,任何事情都以他为主要考量。小编询问专家:这种情况大约到孩子多大时要有意识的调整?没想到绘星心理治疗所 所长谢玉莲的回答是:「从出生就要开始,不以孩子为生活重心。」
绕着孩子转?源自于焦虑的大人
担心自己没办法当一个好的爸妈,担心自己不够敏锐去觉察孩子的需要……,有着各种担心的父母,为了降低自我的焦虑感,一旦看到孩子的需求,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去满足他,这是一个很自然而然的生存反应,但却忘了读懂孩子发展上的需要。
是「需求」还是「需要」?
年纪尚小的孩子在感觉不舒服时,多数会用身体动作来表示,例如哭闹、扭动不安、拱起身体……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不同情况下的孩子有着不一样的「需要」,可能是换尿布、喂奶、需要安抚……等。若大人错误解读了孩子的需要,造成孩子的不安及反应加剧,无头苍蝇般的大人此时会感觉更焦虑,于是大人和孩子间形成了不安全的依附关系。
“父母之所以以孩子中心,原因在于大人是焦虑的,不太了解孩子的需要。”
看到「需求」,等待一下下
谢玉莲临床心理师提醒父母,看到需求时,孩子跟我们都需要等待一下下。把这个时间拉长一下,不要那么快去做需要的判断。在这个过程里,先接住孩子的情绪,信任的基础是安全感,大人可以先给予口语的安抚,回覆孩子安全感的需求,「哭哭了,不舒服喔?」让他知道他的需求出来时,有人已经收到了。
接下来给予身体的安定,像是抚摸小手、拍拍身体。在这个过程里同时帮自己争取了一些时间,闻一下屁屁是不是臭臭的?算一下到了该喝奶的时间?再决定下一个行动。
慢步调中回应孩子的需要
0~1岁的宝宝,正在建立对环境的安全感,此时新手父母也学习着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跟孩子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必须慢慢地尝试、敏锐地察觉,才能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找到适合彼此且舒服的节奏来回应孩子的需求。
与孩子的互动中,谢玉莲临床心理师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是,为彼此争取等待一下的时间,在慢步调中去回应对方安全感的需要。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被制约且学习到:当我表现出不舒服时,大人是有回应的,我是安全的。孩子的哭泣、不安会因为大人第一步的口语安抚而趋缓,再给予身体安抚之后,不安又再降低一些些。
看见孩子Ready Go的发展讯息
孩子的成长大约在进入副食品阶段时,孩子的自主权也跟着逐渐发展。谢玉莲临床心理师指出,此时父母要留意孩子Ready Go的发展讯息。当父母能读懂孩子的需求,就不会过度以孩子为中心。
我有能力做到,建立自主性
当孩子开始会玩你丢我捡:会丢下手上的东西,你帮他捡起来后他又迅速丢下去,然后开心的呵呵笑,这代表孩子已经有能力把玩具丢到玩具篮里。喂孩子吃副食品的时候,他经常跟你抢汤匙、筷子;孩子想要自己脱衣服、穿鞋子,不要你帮忙;这些都是孩子的发展需求,表示孩子想要自己尝试的讯息。
自主性来自于我知道我是有能力的,我可以做决定,我可以为自己做一些事情。看见孩子Ready Go的发展讯息,回应他的需要、给予发挥的空间,是很重要的过程。
父母代劳,型塑小霸王性格
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总是代劳,玩具都是大人收,坚持他每餐吃多少,帮他穿好衣服和鞋袜,没让孩子适时发展他应该有的能力,等于间接型塑了小霸王性格,孩子反而变得依赖,甚至因为自己做不到而感到羞愧。
所以我们可能看到上幼幼班的两岁小孩,去学校后还穿着尿布,用奶瓶喝奶,不会自己吃饭……,此时习惯依赖大人的孩子在适应上就容易出现困难,开始团体生活后他熟悉的世界一夕之间瓦解。如果大人在这个时候还对他说,「你上幼幼班了,老师说不能再喂你吃饭!」孩子的情绪反应当然会更加明显。
转而用哭闹来获取掌控权
对孩子来说,我想要得到掌控感,我可以知道接下来的事情会怎么发生,我才会觉得我是有能力的。如果大人不给孩子自主的空间,总是安排好、照顾好孩子的所需,孩子无法透过自己的能力掌控接下来会发生的事,生活就变得只能依赖。
谢玉莲临床心理师指出,2~3岁小霸王的出现,很多时候是源自于自卑。因为我没办法做到好多事情,我发现哭闹能让我得到想要的结果,哭闹让我得到控制感,这就是孩子的自主性降低所导致。
大人要放手,容许孩子「脏乱慢」
这个年纪的孩子「脏乱慢」是常态!面对吃饭吃得「脏」兮兮,环境弄得「乱」七八糟,收拾动作又「慢」吞吞的孩子,父母要放手!别急着收拾,更不要因此制止他的发展。
大人这个时候可以「慢温准」来应对,允许自己「慢」慢来思考,对应孩子的发展他所需的是什么,接着「温」和而坚定的引导孩子,「准」确地知道孩子应该学习的能力,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进。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有情绪,大人可以做的是陪着他度过挫折,陪着他设法解决问题。
给孩子冒险与挑战的机会
孩子再大一点后,约3~6岁年纪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可能有越来越多的想法与意见,父母可能担心没办法招架,同时也担心好奇心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
自信、主动与积极的养成
前面提到2~3岁孩子的发展主要跟自我能力相关,3~6岁的发展则是对环境的探索与冒险。看到别人骑脚踏车、滑直排轮,孩子说他想学!看到妈咪煮菜、拖地,孩子说我也要做!如果可以,就带着孩子一起挑战与冒险吧!
当大人看懂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他的需要,你会发现孩子开始展现自信、主动与积极,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或失败,孩子其实比大人更具备再来一次的勇气,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制造机会让孩子去冒险!
在幼儿园里,许多小小孩都争相抢当老师的小帮手;在家里,小小孩看到爸比妈咪做家事,也总想要跟着做,这些都是孩子Ready Go的发展讯息,谢玉莲临床心理师提醒,当孩子发出讯息时,大人就要适度放手给孩子展现的机会,不要等到国小之后,才抱怨孩子怎么都不帮忙做家事喔!
到超市买东西时,让孩子帮忙寻找要采买的商品;到便利商店买小东西,让孩子自己跟店员结帐,制造生活中的小冒险。
透过冒险的行动,孩子会瞭解自己也有给予他人帮助、照顾别人的能力,进而肯定自己的能力。
“瞭解小孩各阶段的能力,适时地回应与发展,就不会有将来小霸王的形成。”
采访撰文/江睿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