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孩子”在我的眼中,就是有着不同特质的球员,在人群中,或许这样的球员比例很少,但是,他们一样可以在人生这场永久的比赛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然后大放异彩。重点是,家长能不能理解他们。每个孩子,就算不是千里马,也都是匹好马,各位家长,你要当伯乐吗?
儿童临床心理师李介文在其新书《你的孩子不奇怪》(时报出版)指出,学了那么多心理学的我,发现心理师的角色不是一个“治疗者”,我不太可能说一句话就有醍醐灌顶的效果,而是当作父母的教养教练,在治疗现场一步一步的分析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再带领着大家逐步改善。
我猜有些家长可能会想:“我的孩子真的有病到需要『治疗』的程度吗?”所以啊,有些医师或心理师又开始用“课程”来包装了!此时我想再一度提醒,你感冒去看耳鼻喉科,医师帮你的鼻子、喉咙喷药,就是一种治疗啊!你有抗拒吗?你有觉得很丢脸吗?当别人问起来的时候,你会说你去耳鼻喉科“上课”吗?
李介文指出,我希望带给各位一个观念,那就是“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我曾经跟来评估孩子注意力的家长这样说:“妈妈,如果今天你需要的只是一个答案,我的孩子到底有没有ADHD(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如果我跟你说没有,然后呢?你就可以很安心的带回家,然后不管他目前所遇到的状况吗?”所以,请家长一起来配合,把焦点从诊断先移开,着眼在孩子遇到的困难上。我们越正常、越健康的看待孩子的困难,孩子也能越健康的看待自己,改变起来也越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