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餵母乳與一般餵食方式不同,看不出來寶寶到底吃了多少量,因此許多哺乳媽媽總是擔心寶寶吃不飽。專家表示,寶寶吃飽與否,其實有跡可循,可從寶寶是否吐出奶頭、小便量與顏色、體重增加幅度等3方向來觀察。
馬偕醫院嬰兒室護理長傅美玲表示,「奶水不足」是許多媽媽哺乳時最擔心的事,因為不清楚寶寶到底吃多少量,其實奶水的供應與寶寶的需求相關,只要寶寶哺乳的姿勢正確、確實把母乳吃進去,加上有持續哺乳來刺激奶水分泌,不用太擔心寶寶吃不飽。
那麼有沒有方法量化寶寶有吃飽嗎?傅美玲護理長建議,可從下列3個方向來觀察:
1. 寶寶的動作:哺乳原則就是「寶寶想吃時就餵他」,每次寶寶吃的量與間隔時間未必相同,可觀察若寶寶若主動把乳頭吐出來,就表示他吃飽了。若寶寶沒什麼喝就吐出乳頭,可能是哺乳的姿勢不正確,除了調整姿勢,還有一招是建議讓母嬰脫掉衣服來肌膚相親,反而有助於寶寶找動找到媽媽的乳頭。
2. 小便的量與顏色:有吃飽的寶寶,一天約需要6-8片的尿片用量,且小便顏色比較淺。由於寶寶常常邊吃、邊解尿或解大便,因此哺乳後若寶寶哭鬧,未必是吃不飽,而是該換尿布的提醒。
3. 體重增加幅度:6個月前的寶寶在吃足的情形下,大約每月增加0.5公斤。如果體重一直沒有增加,除了檢視哺乳方式正確與否,也要注意寶寶是不是有疾病的問題。
哺乳媽媽放輕鬆 需要親友支持
傅美玲護理長表示,奶水的多少雖然與體質有關,但是媽媽的心情也會影響奶水的分泌,因此哺乳的媽媽要多放輕鬆,生活上力求吃得好、睡得好。奶水較少的媽媽,還可嘗試用熱水沖背、按摩肩頸部的方式,增加自己的噴乳反射。
此外,哺乳媽媽更需要親友的支持,比如協助她處理其他家務,讓她不會在很累的狀態下來哺乳;也不要一聽到寶寶哭鬧,就口出「一定是沒吃飽」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