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性手麻脚痛,当心可能是心肌病变的征兆!转甲状腺素类淀粉蛋白沉积症造成之心肌病变(ATTR-CM)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心肌病变,因症状不典型所以诊断困难,病患常年辗转求诊多个科别,仍难以确诊真正病因,甚至只能等待换心换肝。目前健保已将ATTR-CM的治疗药物纳入给付,提供患者更多治疗选择。医师呼吁,不要轻忽疲倦、手指麻木、关节疼痛或喘不过气等身体发出的小讯号,应主动就医并及时寻求专业诊断。
罕见却致命的心肌病变ATTR-CM
类淀粉沉积症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组织里沉积着无法被代谢的蛋白质,而影响组织和器官的正常运作。ATTR-CM是肝脏产生的「转甲状腺素蛋白」结构不稳定且摺叠错误,这些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会黏在一起并累积于体内,当沉积物堆积在心脏,使得心肌变厚且僵硬,最终导致心脏衰竭,确诊后未治疗患者仅剩下2-5年的寿命。
ATTR-CM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型」,另一种是因年纪增长导致的「野生型」,遗传型目前已知有超过130种会引起ATTR突变的基因,而症状最早会在50-60岁时出现;野生型则通常发生在60岁以上的民众,是最常见的类型。中华民国心脏学会理事长陈文钟医师强调「虽然ATTR-CM确切的盛行率未知,但这是一个被低估的疾病。」一项解剖研究发现,80岁以上的民众每4位就有1位心肌内有转甲状腺素蛋白沉积。
ATTR-CM会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生活不便,有研究统计约有6成的患者无法正常走路,且患者忧郁比例高。台大医院内科部心脏血管科林彦宏医师分享,数十年以来肝脏移植是唯一可以减缓疾病进程的治疗方式,但不是每个患者身体状况都许可做移植手术,且野生型的患者也不适用。因此多只能症状治疗,晚期患者甚至只剩下心脏移植这个治疗选项。
「十几年来症状反覆,辗转多个科别也找不出病因,只见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气喘吁吁连走路都有困难….」陈文钟医师表示,这是许多患者共同的心路历程。由于蛋白质沉积物可能影响多个器官,ATTR-CM的症状并不典型,所以不易诊断,据统计,患者在获得正确诊断前看过多达5位医师。一些看似无关的症状可能就是疾病的征兆,若有心脏衰竭症状如疲倦、喘不过气、水肿,又同时有其他不典型症状,包含腕隧道症候群、腰椎管狭窄、或是腹泻及便祕等肠胃问题时,就需要怀疑是否为ATTR-CM。
ATTR-CM诊断困难,「H-I-D-D-E-N」指标帮助判断
因为ATTR-CM诊断困难,也可以用以下「H-I-D-D-E-N」指标帮助判断,若符合多个指标则罹患ATTR-CM的可能性越高:
HFpEF:正常收缩分率心衰竭患者,通常为60岁以上
Intolerance:无法耐受标准心脏衰竭药物治疗
Discordance:心电图的 QRS 电位与心脏超音波影像的左心室壁厚度呈现矛盾的结果
Diagnosis:诊断出腕隧道症候群或腰椎管狭窄症
Echo:心脏超音波结果显示左心室壁增厚
Nervous System: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包括肠胃道不适或无法解释的体重减轻
中华民国核医学学会理事长王昱丰医师表示,除了基本的心电图、心脏超音波、心脏MRI等检查以外,过往诊断ATTR-CM,需要透过心脏切片检查确认切片样本中是否有TTR类淀粉蛋白链,但随着科技发展进步,医学界发现透过非侵入性的核子医学PYP扫描,可以相对准确且安全的进行诊断。患者一旦被确诊为ATTR-CM则需要进一步透过基因检测确认罹患的是野生型或是遗传型,若为遗传型其家人也要进行检查以排除罹病风险。
健保治疗为ATTR-CM患者带来一线生机
现年70岁的病友邵小姐表示,她最初只是感觉到手指麻木、无力甚至间歇疼痛,就医后被诊断为板机指与腕隧道症候群,经历15年的辗转求诊多个科别,反覆进行手术仍无法根治,且也出现喘的症状,影响生活。因弟弟也有类似症状,才在亲友建议下去做基因检测,最后确诊为遗传型ATTR-CM。邵小姐说,「当时没有针对ATTR-CM的治疗药物,只见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连简单的洗澡都会喘不过气,体重也急遽下降,一度很灰心想要放弃治疗。」直到后来及时接受药物治疗,并配合健康饮食与调整作息,4年半来感觉身体状况稳定很多,喘的状况改善,生活品质也明显提升。
健保于二月一日新增给付AATR-CM口服药物,提供病人更多的治疗选择。医师也呼吁,不要轻忽身体发出的小讯号,若有心衰竭症状,又合并其他身体症状,应进一步检查评估是否为ATTR-CM,而患者也可以主动与医师讨论了解新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