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患有房室传导阻断,或颈动脉窦晕厥症候群患者来说,需要装人工心律调节器。自从1958年第1例心律调节器成功植入人体后,目前每年全球有超过一百万位病患植入永久性心律调节器,台湾大约每年约4000例。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心律调节器的尺寸逐渐缩小,节律器的寿命也大幅度不断延长,导线的品质也提升许多,同时心律速率的调整模式也随着人工智慧的发展而大幅提升。
传统经静脉安装导线的心律调节器可能带来各种并发症或技术困难,包含气胸、心脏穿孔、导线滑脱、囊袋血肿与感染、三尖瓣逆流、静脉阻塞与导线断裂等等,发生率高达12%。
无导线心律节律器的概念,早在1970年代已经形成,但当时仍局限在动物试验。但随着近年来电池、通讯技术及导管输送系统的大幅度进步,无导线心律调节器,近年来终于在可以在人体上安全成功的安装了。
心跳过慢休克,竟是心律调节器失效!
15岁的詹同学,自新生儿期开始就罹患完全房室传导阻断,需使用心律调节器来防止因心跳过慢造成的休克。在詹同学的婴儿时期,因为考量成长的需求,15年前植入的是单腔且导线置于心包膜上的传统心律调节器。最近以来詹同学在上学时偶尔会昏倒,检测起来发现是导线的功能耗损,导致心律调节器失效,让心跳变慢而昏倒。本次入院前,詹同学又因昏倒两次而被他父亲送至本院急诊室,医师发现他会突发性的心跳变慢到每分钟30下而导致昏厥。台中荣总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林明志主任立刻进行紧急临时节律器置放,以稳定他的生命征象,检测后发现是因为心律调节器的导线因身体成长后,长度不足导致断裂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