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患有房室傳導阻斷,或頸動脈竇暈厥症候群患者來說,需要裝人工心律調節器。自從1958年第1例心律調節器成功植入人體後,目前每年全球有超過一百萬位病患植入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台灣大約每年約4000例。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心律調節器的尺寸逐漸縮小,節律器的壽命也大幅度不斷延長,導線的品質也提升許多,同時心律速率的調整模式也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而大幅提昇。
傳統經靜脈安裝導線的心律調節器可能帶來各種併發症或技術困難,包含氣胸、心臟穿孔、導線滑脫、囊袋血腫與感染、三尖瓣逆流、靜脈阻塞與導線斷裂等等,發生率高達12%。
無導線心律節律器的概念,早在1970年代已經形成,但當時仍侷限在動物試驗。但隨著近年來電池、通訊技術及導管輸送系統的大幅度進步,無導線心律調節器,近年來終於在可以在人體上安全成功的安裝了。
心跳過慢休克,竟是心律調節器失效!
15歲的詹同學,自新生兒期開始就罹患完全房室傳導阻斷,需使用心律調節器來防止因心跳過慢造成的休克。在詹同學的嬰兒時期,因為考量成長的需求,15年前植入的是單腔且導線置於心包膜上的傳統心律調節器。最近以來詹同學在上學時偶爾會昏倒,檢測起來發現是導線的功能耗損,導致心律調節器失效,讓心跳變慢而昏倒。本次入院前,詹同學又因昏倒兩次而被他父親送至本院急診室,醫師發現他會突發性的心跳變慢到每分鐘30下而導致昏厥。台中榮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林明志主任立刻進行緊急臨時節律器置放,以穩定他的生命徵象,檢測後發現是因為心律調節器的導線因身體成長後,長度不足導致斷裂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