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把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分為四種:依戀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矛盾型的嬰兒,會因為母親的離開而極度焦慮,但是當母親回家的時候,他們又會表現出難以解釋的冷淡。具有這種矛盾性格的人,長大便有可能成為性單戀者。與其說性單戀者渴望佔有自己喜歡的人,不如說他們更享受追獵的過程。
眾所周知,人們看到喜歡的人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於是我們便會心跳加速,熱血沸騰。大多數人是在得到愛人芳心的那一刻,多巴胺分泌達到最高點。而性單戀者恰恰相反,越得不到就越想要,而倘若真的得到了,便心生倦怠之意。
毫不誇張地說,當性單戀者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悲劇就已然埋下伏筆了。《馬男波傑克》裡有一句臺詞說得特別紮心:「看到一個人真實的樣子,其實會讓人覺得很親切,但那種親切的感覺並不好,就像看到你媽媽哭一樣。看到有些人的真實樣子,會讓你覺得很難過,好像他們幻滅了。」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性單戀者發佈的帖子,題目叫作《我受不了我喜歡的人在我面前放屁》。是的,他們害怕自己心目中那個完美無瑕的人,其實最真實的樣子,也同自己一般不堪。
除此之外,性單戀者習慣了做感情中的弱勢一方,習慣了用滔滔不絕的愛來滋潤對方,習慣了把悲傷獨自咽回肚中。要是突然有一天,對方告訴他們一:「我們對調一下,你來做強勢的那方,換我來喜歡你。」這種身份上的強行扭轉,是有可能讓性單戀者的三觀直接崩塌的。
蕭伯納說過,人生有兩種悲劇,一種是沒能得到心愛之物,另一種是得到了。也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吧。因為得不到,才有了近乎完美的臆想。為了這個臆想,人們情願肝腦塗地,赴湯蹈火。而一旦臆想成為現實,他們也許就會像「馬男」說的那樣,有種幻滅的感覺。
如果可以,請你接受我的愛,但不要接受我。因為你不喜歡我的樣子,真的很迷人。
本文出自高寶書版《 活著不是為了討好你,我想取悅的是自己 》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