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颼颼的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其中心律不整是導致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因症狀不明顯,約2成患者完全毫無症狀,情況嚴重的患者可能在突然發作後猝死。醫師表示,雖然心律不整的外在徵兆不明顯,但民眾若能學會自我把脈,並測量和觀察脈搏、心跳的變化,可及早發現治療。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指出,目前台灣有心律不整的患者多達50萬人,嚴重心律不整者就將近上萬人。萬芳醫院心臟內科主任謝敏雄表示,心律不整是隱形殺手,有一半患者完全察覺不出症狀或因症狀輕微而忽略,但當嚴重心律不整的患者突然發作時,甚至可能引發休克和心因性猝死。
臨床醫學研究發現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是心房顫動,容易導致血液凝結成塊,提高血管栓塞和中風的風險。有統計資料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出現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而年長者的心房顫動盛行率可能超過10%,是中風的高危險群,因此格外需要注意。
不過,由於心房顫動和心律不整的臨床表徵不易被發現,很多病人往往是在中風之後,經檢查才知道原來早已患有心房顫動,這時候再怎麼努力,依然需面對中風後所帶來的諸多生活不便和困擾。
早期發現心律不整,就能早期治療,降低併發症,甚至救自己一命。謝敏雄醫師表示,雖然心房顫動或心律不整的症狀不顯著,即使懷疑自己出現可能徵兆,也常因無法提供具體的資訊而獲得正確的診斷,但民眾若能學會「自我把脈」,學會觸摸自己的脈搏、感受心臟的跳動,且定時紀錄,觀察其變化,將有助於分析是否有心律不整,提早發現和提供臨床醫師重要診斷資訊,以期早期治療和控制,避免併發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