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5/30 下午 11:24:32

该怎么教,孩子才不会变坏?儿医:不需要太担心,放轻松

(關鍵字: 楊為傑 , 親子教養

“不需要太担心孩子的教养,请放轻松”,这是我长期以来的感想。从怀孕的那一刻起,也许受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亲就开始了教养的无间地狱……,我真的很想跟大家说:“请放轻松,不要太担心”。但是请别搞错,这并不代表就是完全的放任。请做好您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不太会歪成什么样子的。

以下是太座的读书心得。这本书的作者是 Professor Alison Gopnik,服务于加州柏克莱大学。作为当代顶尖的发展心理学家,他发表过诸多影响世界的研究。也影响了这个世代美国人的教养观念。直升机父母,全世界都有,美国自然也不例外,也产生了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累死父母自己,也毁了孩子,这一切真的不必要。

读书心得

教养:教养是什么呢?

如果查找英语世界,将会发现人们将名词的“双亲”(parents)推展成为动词化的“教养”(parenting)一词,事实上是在1970年代后才被大量地使用及讨论。于是教养成了任务导向父母亲的行动指南,对当前中产阶级的父母亲而言,试着让孩子成为优秀的成人,成为每一对父母无止境的焦虑,内疚以及沮丧的来源,也对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我们都想要明确的答案,例如,有妈妈们会睁着双眼躺在宝宝身边,听着宝宝放声大哭,只因为专家说不要把宝宝抱起来 ; 专家或商家所提供任何宣称可以让宝宝更聪明或学得更多的处方,例如闪字卡,莫扎特音乐带到聪明宝宝培育中心等等,都吸引很多的家长将孩子送过去,为的是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孩子!而这些作法到底对不对呢?现代社会常见的“直升机父母”究竟好不好?

作为一个园丁

我很喜欢这样的价值观:“父母亲照顾孩子就像园丁照顾花园,我们努力让土壤肥沃,养分充足,给予孩子安全健康自由生长的环境”。而本书英文标题为“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园丁与木匠)”,其实是在呼应刚刚前面提到的那本书!而我觉得英文标题跟书中内容比较相呼应,中文标题“教养是一种可怕的发明”,有种记者总爱用耸动的标题吸引眼球之感,我个人没有非常喜欢,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白底红字的大标题的确在茫茫书海中抓到了我的注意力。

如果已经看过前面提到的第一本书《摇篮里的科学家》,我觉的这本书就不一定需要看!(认为:《摇篮里的科学家》一书,有点深奥。)这本书读来比较人性,从各个大方向如演化,伦理道德到实验结果来看待照顾孩子长大的过程。可能因为作者从母亲升格为一位祖母,于是她能够用同理但是却又有些距离感的角度来看待教养。作者也承认自己在当母亲时有种种的焦虑,例如天天陪八岁儿子走路上学会不会过度保护孩子?九岁让孩子自己上下学会不会又太过疏忽?不确定自己这样做到底好不好?对孩子的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但是她现在的建议是:不用费力去思考这些问题!作者请我们一起将眼光放远,去感受身为父母以及照顾孩子时本身的快乐,并超越教养的范畴,去了解身为父母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多元的,没有单一评断标准。

努力做好自己即可

由于很多观念我本身已经有了,所以就本书给我最大的思想改造是:“我努力试着当个好太太或好先生,当一个好朋友或好孩子,但是我们并不会从这些方面:例如结婚这些年来先生个性是否变得更好,来评断我的婚姻是否成功。我也不会从老友是否变得更快乐更成功来评断这段友谊的质量。然而在教养上我们却很少这样思考,多数人都认为,应该从我们所创造出来的孩子身上,来评断我们身为父母的质量好坏。”

是呀!!爱并没有目标,标准或是蓝图。不过它确实有其意图,其意图并不是要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给予他们成长茁壮所需要的东西!看到这段我有种放松的感觉,是呀~~我们为什么会因为孩子长大后的样貌而去评断自己身为父母的质量呢?我们该做的是当孩子的引导者,提供源源不绝的爱与尊重,未来社会的样貌没有人知道,所以我们也不用太执着要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能提供的是用爱与关怀建立他们乐观面对未来面对挑战的心理素质,我们是园丁,努力让花园中开满不同的植物增加适应未来的机会,而不是木匠,把孩子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