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16/11/10 下午 07:56:54

是协助孩子?还是借机控制?别当直升机父母!

(關鍵字: 父母 , 教養 , 親子關係 , 直昇機 , 控制

小心!看似好意的控制

当我们抱怨他人时,正是最好机会觉察自己无意识的依赖行为是否也成为被控制的原因,严格说起来最该抱怨的应该是自己,毕竟任何事情都是你情我愿才有可能发生,谁也勉强不了自己,我们很少意识到,已成模式的生活型态可能就是种依赖,而不仅仅是“生活习惯”。

而当我们角色对调、成为付出的那一方时,必须随时提醒自己,哪些行为是对方真正需要的协助?该怎么协助才会让对方更有经验和能力,而不是因为比较省时方便,所以“把这件事交给我”就好,或是不自觉藉由插手协助表达自己对孩子关爱,作为未来牺牲奉献的证据?

玛利亚.蒙特梭利给了一个让我们判断介入的原则:“如果那是小孩觉得自己能够成功的任务,我们永远不要去提供帮助。”孩子很大,是我们小看了他们,别让自己的能力极限成为孩子天生注定的条条框框。当我们情不自禁又想帮忙的时候,应该停下来先问问自己:我的孩子真的做不到吗?我有给他机会自己想办法吗?

事实上,我们不太了解孩子有多少能力,只是觉得他们需要帮忙;我们不太承认孩子可以判断,一味认为他们缺乏经验;我们甚至不太理会孩子的表达,只嚷嚷着说你们不懂。于是我们介入、我们规划、我们指导、我们关心,我们巴不得孩子都愿意听我们的,才能稍感安慰、觉得放心。

给孩子体会“力不从心”的机会

是的,我也必须承认,在现实生活里,孩子有时会“高估”自己能力,或者因为凑热闹、爱赌气而认为自己“可以”。不过,若有机会出现这样的情境更好,让孩子实际为自己说的话行动,体验“力不从心”的感觉,从中领悟自己尚未建立完整的能力;做父母的也不是袖手旁观地看好戏,而是在不远处忠心守候,等待孩子开口求援,再以行动带领孩子完成任务,表达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这样的训练让孩子多了些思考面向、多了点生活经验,掌握自己能力的精准度就能这么一次次慢慢建立起来,他才能渐渐真正独立,脱离因他人帮忙而形成的潜在控制。

家长的日常反思

  • 检视自己的生活里,有哪些地方不自觉地被控制了呢?

  • 我们有意识到并做出改变吗?

  • 若改变需要具备某些条件,那么我们会积极地准备并迎接改变吗?

本文出自宝瓶文化《世上没有理想的父母》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