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流畅型失语症」患者的沟通技巧 (表达区受损)
「非流畅型失语症」常见表现包括:说不出话、东西命名困难、句子很短、说话吃力、音量小、声调平板、讲话结巴会停顿…等。因此,与这类型患者交谈时,不妨尽量谈论他熟悉的人事物,等待并给予患者充分时间回应。
或者,给予选项(要A还是B;对/错),抑或是以替代性沟通方案(例如图卡、手势、字卡、手机平板APP,或者辅助沟通系统AAC)。必要时,可适度给予第一个音或字的提示。
在互动上,不妨从日常招呼语开始,让患者能累积成功的经验,提升口说信心与开口表达的意愿。
与「流畅型失语症」患者的沟通技巧 (理解区受损)
「流畅型失语症」,常见表现例如: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答非所问、语速快(听起来好像很流畅,但其实可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乱语。因此,加强听觉专注力,透过重覆关键字,以简短、放慢语速、分段提供讯息的方式,保持对话的简单扼要,让患者有更多时间反应、并充分理解谈话内容。
必要时,我们可以手势动作辅助、加强理解,抑或是注意周遭环境(环境线索),尝试从患者口语线索中找出真正的含义。
面对「全失型失语症」患者的沟通技巧 (表达&理解皆受损)
「全失型失语症」也就是上述二种总和「听不懂也无法说」的情况。我们在与这类患者沟通时,不妨掌握以下二大方向:
[心法1]
说话前先提升注意力(面对面、同高、拍肩膀),确认患者有在注意自己的表情、肢体动作,减少并降低环境噪音,或是不相关人事的干扰。
说话时,将语速放慢,说话内容以简单、具体、同一主题为原则。内容上,以患者当下看到、听到、摸到的,讨论当下的事,沟通效果会最好
举例来说,若要问患者想穿背心还是外套,建议直接将二件衣服拿到他面前,会比用口头描述来的更具体清楚。
[心法2]
其实,失语症患者只是在表达上有困难,但他们过去的人生经验、认知与自尊心等并不会因此消失,所以我们在沟通上不需要用哄小孩的方式说话、抑或是刻意加大音量,不妨用自然平常的态度,能让沟通过程更顺畅。
此外,不妨多鼓励患者正常地参与家庭聚会、或社交场合,除了能避免社交退缩的情况,也能增进患者在身心方面的融入程度。
何时是复健黄金期?
如同多数复健,愈早愈好。以失语症来说,平均为病后6个月,但仍可能因为患者的年纪(年轻人恢复较年长者佳),抑或是脑损伤程度(范围越小,恢复程度较好)有所不同。
值得留意的是,我们临床经验发现,若患者对于复健的动机越强,语言治疗的效果愈好,且维持积极且密集的复健,对患者后续的恢复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二篇文章的整理,希望提供刚接触失语症的读者一些方向与实务技巧。让我们给彼此信心,陪伴失语症患者在复健之路上,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