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11/5 上午 10:49:02

一次搞懂常见5大心脏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心脏病、心律不整等

(关键字: 心脏病 , 心律不整 , 冠状动脉心脏病 , 高血压性心脏病 , 黄启宏

冠心病是心脏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多年名列台湾10大死因之一,有吸菸、喝酒等不良习惯、患有三高的人、生活心理压力极大的人或是有相关家族史者,都是冠心病的高危险族群。

扑通、扑通,心脏每分每秒不停地跳动,可是正常人通常不容易感觉到心跳,心脏只有约拳头般大,不可言喻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没有了心跳,生命也就宣告结束。

根据卫生福利部109年国人死因统计,心脏病是国人第二号杀手,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平均每26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脏病,每年夺走2万多条性命,仅次于恶性肿瘤。一般人对于心脏病的认知,常是来得突然、去得也快。台湾介入性心脏血管医学会理事、中华民国心脏学会医疗品质暨政策委员会委员、国泰综合医院心血管中心部长黄启宏指出,心脏病的种类很多,心脏疾病的病发也是早有迹可循,可以做为自我警觉。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疾病,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律不整及周边血管动脉疾病。

一、最容易被忽略:高血压性心脏病

根据109年国人死因统计结果显示,高血压性疾病位居第7位,相当于每4.5个死亡人数中,就有1人是死于高血压直接相关疾病。黄启宏指出,高血压性心脏病就是民众耳熟能详的高血压,所造成的心脏结构及功能发生异常。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性心脏病虽然是最常见,但却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脏病。

原因:

黄启宏说明,血压是血液流动时冲击血管壁而引起的压力,若是病人的血压值超过标准,且血压长期升高,又没有积极控制接受治疗,恐造成左心室负荷加重,而变得肥厚、扩大,最后恐导致心脏衰竭。可怕的是,高血压的病程经过5至10年,甚至20年,可能发生冠状动脉心脏病、心脏衰竭、心肌梗塞、脑中风、肾衰竭等并发症。

根据2016~2019年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调查,18岁以上国人的高血压盛行率达25.8%,推估约有508万人罹患高血压,且盛行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但18~39岁有高达36.6万人罹患高血压,其中知道有高血压者只有13万人,有近24万人并不自知。

症状:

高血压又被称作是「隐形杀手」,大部分的高血压病患几乎没有任何不适症状。黄启宏表示,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常见的症状有头晕、眼花、耳鸣、心悸,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水肿等症状。但临床上,仅有3成病患会出现头痛、疲累、颈部僵硬等症状,当等到出现身体不适时,已经产生并发症了;有的人则是身体早已习惯高血压的状态,也可能会自觉没有不适症状。

高危险群:

黄启宏表示,高血压没有绝对的高危险族群,其实高血压就是心脏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子,男性年龄超过50岁、女性超过55岁,高血压的风险随之上升。国内75岁以上老年人,几乎半数有高血压,若是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家族史,更会增加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风险。

事实上,高血压性心脏病是一种规定出来的疾病。根据中华民国心脏学会的定义,正常血压值应等于或小于120/80mmHg,当血压达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BOX/如何正确诊断高血压?

临床上,许多病人因为身体不舒服,结果到医院一量血压,却发现血压很高,其实不能当作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黄启宏强调,诊断高血压最重要的是测量血压的方式,标准测量方法为休息5分钟,以坐姿方式、手掌向上,将血压计、手臂与心脏齐高,记得洗澡后、吃饭后半小时不要量测;若是持续量测经过一段时间,血压值仍超过标准,建议就医进一步诊断。

二、造成猝死的凶手:冠状动脉心脏病

新闻报导上,心脏病发作猝死的个案,绝大多数就是冠状动脉心脏病造成的心肌梗塞。黄启宏指出,冠状动脉心脏病就是民众最害怕的心脏病之一,严重恐造成心肌梗塞而猝死。

原因:

黄启宏说明,冠状动脉心脏病主因是脂肪沉积血管、内壁增厚,进而形成粥状斑块,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一般而言,左冠状动脉供应65%的心脏血流,右冠状动脉则供应35%,任何一条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血液及营养不容易通过,就会造成心脏缺氧而引发心绞痛,进而导致心脏肌肉坏死,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脏衰竭,甚至是猝死。

症状:

随着冠状动脉慢慢狭窄,病人在身体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因为心脏急速跳动,心血管负担增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脏收缩困难,而出现心绞痛的情形,产生走路会喘、爬楼梯喘不过气、胸痛等症状,胸痛会扩散到肩颈、下巴、上臂或上腹部,有的人甚至会恶心、呕吐、晕倒、盗汗或呼吸困难,症状持续约2至5分钟左右,最长不会超过20分钟,经过休息症状可以迅速缓解。

若是整个冠状动脉阻塞,就是心肌梗塞急性发作,胸痛程度会比心绞痛更加严重,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常会伴随着冒汗、呼吸困难、无力等症状,即使在休息状态,也有可能会发生,严重者会并发心律不整发生猝死、休克,或是心脏衰竭而死亡。

高危险群:

黄启宏表示,冠状动脉心脏病以男性为主,发生机率是女性的7至9倍之多,新闻上心脏病猝死个案也通常多是年轻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逐渐老化、弹性减少,老年人罹患冠心病的风险比年轻人的风险要高;而女性停经之后,因心血管缺少女性荷尔蒙保护,冠心病发生机率大幅升高,男女比例约是4:3。

根据国健署分析显示,40岁以上民众有2成5血脂异常、2成血压高,更有近5成腰围过粗,而这些都是罹患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子。黄启宏强调,冠心病的高危险族群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家族史,以及压力、没有运动,男性年龄大于45岁、女性停经后,都要特别注意。

三、瓣膜发生病变:瓣膜性心脏病

瓣膜性心脏病可分为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脏病,以及后天退化所造成。

黄启宏表示,心脏共有4个瓣膜,当瓣膜发生病变就可称为瓣膜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的疾病种类,主要有二尖瓣狭窄或闭锁不全,三尖瓣狭窄或闭锁不全,以及主动脉瓣狭窄或闭锁不全、肺动脉瓣疾病,还有非常危险的主动脉剥离。

原因:

黄启宏进一步说明,各年龄层好发的瓣膜性心脏病有所不同,先天性心脏病为心脏先天结构异常,多半在婴幼儿时期就可以发现;风湿性心脏病大多是幼年时患有风湿性感染所引起。

随着年龄老化,瓣膜也渐渐退化,主动脉或二尖瓣、三尖瓣的发展时间及退化时间各有不同,而产生瓣膜狭窄或闭锁不全,也就是瓣膜无法完全打开或关闭的情况,甚至可能同时发生,因此丧失了避免血液回流的正常功能,通常好发于60至80岁的中老年人。

症状:

黄启宏表示,瓣膜狭窄或闭锁不全的病人,初期可以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类似狭心症及心脏衰竭的症状,病人因瓣膜丧失正常功能,会产生缺氧及水分无法正常代谢,造成呼吸急促、越活动越喘、胸痛、心绞痛、四肢水肿、头晕、腹胀、疲劳、食欲减退等。

不过,很难从症状分辨是主动脉或是二尖瓣、三尖瓣的问题所引起,当情况到达一定程度时,就必须处理。举例来说,二尖瓣脱垂通常不需要开刀,当二尖瓣严重闭锁不全,才需要手术。

高危险群:

中老年人因合并三高等慢性疾病,是主动脉剥离的高危险族群,其中高血压是造成心脏主动脉剥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黄启宏说明,主动脉剥离是因血管内层破裂受损,使血液跑到中层及外层之间,并将主动脉撕裂剥离而形成假腔,造成身体各处的血液供应不足,或是血液从假腔破裂,造成大量出血,病人会突然感到剧烈疼痛,且延伸到颈背部,造成喘不过气、头晕、半身麻痹,甚至休克昏迷,是猝死常见的原因之一。

四:心悸是最明显症状:心律不整

黄启宏指出,各种心脏疾病中,以心律不整的范围最广,且从良善到凶狠都有,包括:心房颤动、心房频脉、上心室频脉、心室颤动、心室频脉、心房早期收缩、心室早期收缩、病窦症候群及心脏传导障碍,主要因是心脏电力传导功能异常,或是心脏肌肉过度敏感,所引起的各种症状。

原因:

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钟60至100次之间,一般来说,病人经常感到心跳扑通、扑通,应尽快就医检查。黄启宏表示,根据医学定义,每个人都会有心律不整;但不一定会产生不适症状,也不一定会造成身体伤害。

黄启宏进一步说明,一般人不大容易察觉到自己的心跳,心律不整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心悸,可能跳得快、跳得慢、乱跳或心跳不规则,有的人会感到胸闷、呼吸急促,伴随脸色苍白、恶心、呕吐;然而,最危险的症状是平时无症状,一旦发作就心跳暂停,造成昏倒、猝死,由于心脏打出去的血液量减少,使脑部、心脏等重要器官缺乏血液供应。

症状:

各种心律不整的症状都是大同小异,大部分的心律不整都会有心悸的症状,只是引起的原因不同;不过,却不会对身体产生伤害,只要定期追踪或是调整生活习惯,减少饮用茶、咖啡等咖啡因饮品及酒精,就可以适度缓解,或是药物帮助缓解症状。另外,也可以透过植入医疗器材,例如:心室频脉病人植入节律器、心室颤动病人使用去颤器,以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高危险群:

黄启宏提醒,心律不整中最常见的是心房颤动,好发于老年人,随年纪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生机率就越高。根据统计,国内超过80岁以上的老年人,心房颤动的比例有10%,建议有症状就要治疗,避免增加中风的风险。

五、以下肢血管为主:周边血管动脉阻塞疾病

血管的主要功能为运输血液,根据运输方向不同,可分为动脉、静脉及微血管,其中动脉负责从心脏将血液带至身体组织,而静脉窄将血液自组织间带回心脏。

原因:

黄启宏指出,周边血管动脉阻塞疾病是指血管内膜因脂肪斑块逐渐堆积,进而失去弹性、内膜增生,造成动脉粥状硬化、狭窄阻塞,使远端血流量减少,导致身体某些部位功能受到影响,尤其下肢血管为大宗,也就是俗称的「脚中风」,其他还有「眼中风」、「肠中风」等。

黄启宏表示,周边血管动脉属于全身血管的一部分,周边血管动脉阻塞疾病的危险因子,也与冠状动脉心脏病类似。

症状:

临床上,周边血管动脉阻塞疾病以下肢血管为主,病人占了5成以上。黄启宏说明,下肢血管较长,发生阻塞的机率较高,也比较容易被发现;常见的临床症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不同,初期容易感到下肌肉酸痛或无力,渐渐出现运动时间歇性跛行的现象,休息可缓解。

随着血管阻塞越来越厉害,出现下肢红肿、麻木或剧痛,即使休息也会感到剧烈疼痛,严重时会发生皮肤变黑、溃疡及坏死,且伤口会久久无法愈合;黄启宏提醒,若是没有积极治疗,甚至会演变成肌肉组织缺血性坏死,恐面临截肢的命运,也可能会危及性命。

高危险群:

周边血管动脉阻塞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胱胺酸血症,以及抽菸的群族。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4期

※本文由《常春月刊》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报区

拥有更多的健康知识以及专题报导

你是哪种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