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5月19日宣布,提升全国疫情警戒至第三级,至今已四度延长三级警戒至7月26日,还好7月27日降至二级,但2个多月的三级警戒,已经开始让许多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产生。
疫情影响,压力更大了
罗妈妈是位职业妇女,在没有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其实生活压力就很大了,每天的行程相当紧凑,早上要准备早餐、送小孩去学校,接着再赶去上班。
工作期间,罗妈妈必须全神贯注,依照进度完成每日工作,就怕有一丝闪神,因为她绝对不能加班,下班后就要赶着去安亲班接小孩,回家准备晚餐、整理家务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施三级警戒后,罗妈妈改为居家办公,更是没有一刻休息,每天早晨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的待办家务、工作事项,还要先喂饱小孩、安顿小孩线上学习,更要专心工作、开会;紧接而来,又是准备午餐、点心,几乎完全找不到休息的时间,压力也变得比疫情前更大了。
4大原因,疫情期间心理压力增加
中华民国谘商心理师公会全国联合会副理事长、台北市康复之友协会理事、马偕纪念医院协谈中心谘商心理师罗惠群指出,事实上,人是不喜欢临时变动的生物,一般人倾向平稳、规律、有依序的生活方式;然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打乱了原本的生活习惯、步调及日常规则。
❶耗能增加、压力升高
举例来说,像是外出要戴口罩、进入商家及搭乘大众运输工具要配合实联制,以及室内禁止5人聚餐、市场人流管制、禁止餐厅内用等三级警戒防疫措施。 生活中种种的不习惯及不方便,都会增加身体能量的耗损,以往过生活可能只需耗费50%的身体能量;但三级警戒期间,必须遵守许多防疫新措施,就得多耗费身体能量至70%,同时也会造成体内压力反应升高。
❷负面情绪反应
新冠病毒是肉眼不可见的健康危害,让人产生不确定感的无形威胁;最可怕的是,新冠病毒是未知且高致死率,最终可能造成死亡的心理阴影,让人情绪不安,伴随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反应。
❸多重角色冲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改变了原本的生活型态,像是居家办公、居家线上学习等,同时也造成不同角色重叠及冲突,当身处同个场域,却要肩负起不同角色的责任,容易导致情绪混乱,让压力遽增。
举例来说,许多家长居家办公时,不但要一边上班、开会,还要照顾小孩、紧盯小孩有没有专心上课,同时还要准备三餐、点心等。
❹没有喘息空间
许多人居家办公后,以为不用通勤、不用赶时间打卡上班,就能多休息、多睡一会儿,看似轻松其实却不尽然。
事实上,许多家长过去还可以利用通勤、午休,放慢脚步、找机会放空;但居家办公后,却更容易将行程排满,得一早起床,准备早餐、安顿小孩线上学习,就得立刻进入工作状态,时时刻刻处在紧绷的情绪,不仅没有喘息空间,也没有独处的时间,身体反而显得更加疲惫。
心理压力,有可能引发癌症
根据医学研究证实,身体与心理互相影响。当遭受压力时,脑部的边缘系统会活化,进而遍布自律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影响广及全身,伴随出现的身体症状也相当多元,例如:口干、吞咽困难、胀气、腹泻、频尿、心悸、胸口不适、头晕、头痛、肌肉酸痛、颤抖、频尿、性功能障碍等。
事实上,每个人都曾有过心理压力影响身体状况的经验,像是,有的小朋友遇到写作业、考试时,就会突然这里痛、那里痛;也有的人工作压力大时,就会感到胃痛、拉肚子,但是压力一过,又很快就改善了。
罗惠群表示,心理影响身体状态,两者是相关连且密不可分的,当心理压力造成生理不适的症状,医学上称为「身心症」,原因是压力荷尔蒙影响自律神经、内分泌系统,而生理不适症状会因人而异,可能引发掉发、圆形秃、头痛、胃食道逆流、胃溃疡、肠躁症、内分泌失调、自律神经失调,也可能导致身体发炎、免疫力低下,引起疱疹、嘴破、口腔溃疡等。
临床上,患者也常抱怨感觉下背部疼痛、慢性疲劳;如果没有正视症状、长期忽略心理压力,最严重可能引发癌症。
症状反覆发作,最好就医
正常情况下,生理疾病经过治疗,通常可以有效改善;生理不适症状反覆出现,甚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就要留意可能是心理压力所引起。
罗惠群举例,胃食道逆流通常会有明显胃胀、胃痛等生理不适症状,多数病人也会选择到肠胃科就医;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胃食道逆流,医师开立制酸剂、胃乳等处方药物后,服药大约2至3天,症状就能改善许多。
但若是数星期后,胃食道逆流又复发,也排除了饮食、作息、饮酒等因素,仍反覆发作,此时最好可以自行评估,观察工作状况及生理症状的情形;如果工作加班、压力特别大时,症状也特别严重,就可能要怀疑是心理压力反应引起的生理不适症状。
改善身心症状,从心理压力着手
罗惠群强调,长期处于心理压力、过度压抑情绪的情况下,又没有正常的纾解管道,心理压力很容易就会转化从生理症状爆发,因此心理压力便成为是引发生理不适症状的最主要根源。
当身体反覆出现不适症状,吃药、擦药仍无法改善时,就要怀疑可能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或家庭压力有关,建议病人可以自我监控,是否有出现身心互相影响的状况。
多数民众就医时,只会到一般的肠胃科、皮肤科等生物医学科别。罗惠群建议,其实调整身心共同引发的生理不适状况,可以跨科别至精神科、身心科,由专业医师开立抗焦虑药物、肌肉松弛剂或助眠药物,也可以透过心理师进行心理谘商,都能获得不错的改善效果。
罗惠群提醒,如果反覆出现头痛、胃痛、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问题,除了可能是器官疾病的问题之外,也要好好思考心理状况、生活品质,以及及作息是否正常,尤其作息混乱更容易引起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低下。
10招纾缓紧张、压力
❶正念饮食
疫情期间,多数人居家防疫,以为时间会变更多;但无形之中,却增加了身体能量的耗费,建议专注当下「好好吃饭」,也就是所谓的「正念饮食」。
现代人讲求效率,关注外在却忽略内在的感受。疫情之前,多数上班族都是买个便当,狼吞虎咽后紧接着上工;疫情期间,可以试着放慢饮食速度,并与食物产生正向的连结,透过留意食物的质地、细嚼慢咽增加咀嚼的深度及广度,让食物尽可能提供不同的内在感受,享受食物藉以获得疗愈,帮助稳定内在情绪。
❷适度运动、好好洗澡
居家防疫容易久坐不动,建议适当运动,可以伸展筋骨,提供稳定身体的激素,运动时最好每分钟心跳达到120下,透过微微出汗增加新陈代谢、血液循环。
运动完后,建议好好洗个澡,可以搭配按摩、点香氛蜡烛、选择香味的沐浴乳,透过「运动、流汗、洗澡」的仪式化过程,在专属的私人空间内,好好安顿照顾自己的内在状态。
❸有品质的睡眠
睡眠是纾解压力的好方法,好的睡眠品质的深层睡眠时间比较长,更能彻底释放压力。有品质的睡眠是指隔天睡醒时,不会有疲累、睡不够,或精神不济的感觉。
如果睡眠品质不佳,例如:很难入睡、在床上翻来覆去30分钟以上;浅眠、一个晚上容易醒来2~3次,建议检视床垫的软硬度、枕头的高低、床单棉被的触感,以及卧室的环境光源,避免路灯、电子设备等待机光源等,都会产生睡眠干扰,必要时可以寻求医疗协助。
❹建议音乐播放清单
根据研究证实,听音乐可以让脑波趋近于平衡状态、有效纾解压力,也可以帮助提升大脑作用,建议每个人都要准备自己专属的音乐播放清单。音乐都有不同的适配度,根据音乐的速度、曲调、复杂度,以及歌词内容,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进而影响身心状况。
事实上,音乐的选择很主观,建议可以回归自我,挑选音乐的原则以自己喜欢的音乐为主,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合聆听的音乐。
举例来说,工作时,可以选择快板的音乐,提高精神、集中注意力、增加工作效率;心情不好、压力大时,可以选择听起来温暖、抚慰内心的纾压音乐;夜晚入睡时,则建议选择慢板、放松好睡,可以帮助提升睡眠品质的轻柔音乐。
❺大喊纾压内在情绪
疫情期间,新闻上每日增加的确诊数,再加上日常生活上的不便利,让人情绪紧绷,过多的负面能量容易累积在内心,可以透过大喊抒发心中的压力、委屈、不满、生气、愤怒、怨气等负面情绪,建议找一个不干扰别人、也不受打扰的空间,例如:可以利用洗澡的时机,把心中的不满大喊出来,也是非常纾压的方式。
❻安全的亲密接触
疫情期间,必须保持社交距离,因此减少了人与人肢体接触的机会,建议在健康安全无虞的情况下,家人之间可以适度的互相按摩、拥抱,刺激催产素大量分泌,产生幸福感。
藉由家人间的亲密接触,产生被关爱、被关心,以及纾压的感受,可以帮助稳定身心的状态。若是单身者、独居的人,也可以拥抱大型抱枕、布娃娃或毛小孩,透过身体连结促进心理连结。
❼自由书写
自由书写也是心理治疗的方式之一。很多时候内在的感受无法透过话语表达,利用有形书写的方式,可以整合无形的内在复杂感受,且将大脑的所想所思构思,透过文字纪录留存的历程,能够提供安定内心的力量,同时抒发心理压力;文字纪录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重新修改、反覆阅读。
❽网路与人连结
人是群居的动物,无法离开人群而独自生活,且具有社交的需求。因此,在疫情期间,虽然人与人减少了面对面的机会,仍建议与人保持一定程度的连结,建议可以透过现代3C科技辅助,与家人、朋友或同事,在网路上进行对话、语音及视讯。
尤其是对于久未见面的家人、朋友或同事,透过展开对话,能够解开彼此的担心、疑虑,获得理解、安慰,藉由给予彼此支持的力量,更能安定内心的不安。
❾灵性需求
宗教信仰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之一,无论何种宗教,或是信奉妈祖、观世音、佛祖、耶稣、阿拉等神明,都能够提供稳定内心不安情绪的功能。
尤其宗教信仰中,透过诵经、读经、诗歌、打坐、拿香、跪拜等仪式化的过程,可以舒缓不安情绪,并产生灵性的连结。更重要的是,帮助重新找回内在的和谐。
❿暂时进入想像空间
疫情期间,过度紧绷的情绪,容易让人喘不过气,长期无法正视心理压力,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建议可以藉由阅读、看剧或电玩,暂时进入想像的虚拟空间,融入设定的虚拟角色,短暂与现实角色脱钩,藉此逃避现实的压力,如同是内心的避难所。但是要注意的是,追戏、打电玩时,千万要留意时间的分配,要小心绝对不能够过度成瘾,要与现实生活维持平衡。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1期
文章来源:※本文由《常春月刊》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