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21/3/31 上午 01:06:37

癌症並非絕症,最怕罹患「失志症候群」!心理照護幫忙對抗病魔

(關鍵字: 癌症 , 身心科 , 失志症候群 , 朱柏全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醫師表示,根據研究指出,癌症病人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4倍,在台灣,將近半數的癌症患者有適應障礙、焦慮、憂鬱、失志等情緒問題。(圖片提供/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醫師表示,根據研究指出,癌症病人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4倍,在台灣,將近半數的癌症患者有適應障礙、焦慮、憂鬱、失志等情緒問題。(圖片提供/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至於什麼時候會開始接受?每個人的進程不一。「接受」有很多種:

1.放棄地接受

2.無可奈何地接受

3.平靜地接受

4.喜樂地接受。

前兩種較為消極沮喪,是病患感到無能為力時被迫適應。第三種則為中性地接受,即所謂地盡人事、聽天命,不掙扎也不強求。第四種則是以滿懷期待、嚮往的心情來等待痊癒的好消息。

朱柏全主任舉出臨床上兩個案例,顯示出病患應對病情的態度不同,造就不同的治療結果。

案例一:

30歲的A小姐被診斷出癌罹患症之後雖然接受醫院的癌症治療,但心情一直處於憂鬱、焦慮的低潮狀態,各種情緒問題導致她對未來及醫療失去信心。但A小姐當下沒有發現情緒障礙已經嚴重影響她的生活與判斷能力,她開始上網尋求非正統的醫療方式,且放棄醫院的治療,最後因為誤信偏方而延誤就醫,導致病情惡化而病逝。

案例二:

同樣是罹患癌症的患者,年約50歲的男性B先生,雖然願意配合醫院的癌症治療,但患者心情難免感到沮喪、沒有信心,甚至擔心未來可能復發。B先生在經由轉診至身心科之後,大大減低負向情緒,增加信心後轉為積極面對與治療,回診追蹤也都有不錯的預後。

而病友(化名小珠),在得知癌症確診後也歷經哭泣憤怒、酗酒、封閉自我,雖然受到家人鼓勵後願意正視病情,接受一連串的抗癌治療,但治療過程仍不免擔心醫療費用及復發率,病人不只是承受身體上的劇痛,心理更背負著莫大壓力。即使病情已經獲得良好控制,只需定期追蹤複診,小珠卻突然因為「過度換氣」而送醫治療,歷經多次發作,嚴重時甚至昏倒休克,轉介身心科後診斷出小珠罹患「過度換氣症候群」,幸而及早發現與治療,症狀已經獲得良好控制。

朱柏全主任表示,癌症並非絕症,最怕病患罹患「失志症候群」,對未來感到絕望、自我放棄。如果病患有足夠的支持系統,親友家人的陪伴、生活目標、宗教信仰等都能讓其增強意志力及信心,繼而坦然接受治療、對抗病魔。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