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指出,傳統上偵測中和抗體的方法,是要在第三級實驗室,將細胞培養完之後,把病人的血清跟病毒混合在一起,測試血清中是否有中和抗體可以抑制病毒感染細胞,而降低因病毒感染產生細胞死亡的現象。這個方法通常需要3到5天,且操作上有一定的危險性,不可能大量執行這樣的檢驗。
屬於中和抗體的檢驗試劑,檢測時間約1.5小時即能獲知結果
目前中和抗體的檢驗試劑並不多,有些只是檢測抗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質的抗體,無法完全反映出是中和抗體;或是用和受體結合片段(RBD)蛋白質競爭的方式大約可以算出病人身上保護性抗體的抑制百分比,但無法呈現中和抗體的效價。而台灣團隊這次研發的試劑,是將兩種最能夠和中和抗體結合的抗原放入試劑,以「二變量廣義相加模型」分析抗體接合至棘蛋白與受體結合域蛋白。檢測時在一般的檢驗室就可執行,檢測時間約1.5小時即能獲知結果,準確率高達90%以上,試劑保存時間可達一年。
此試劑目前已技轉台塑生醫公司並製出成品,已於今年3月5日取得台灣食藥署EUA(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s,緊急使用授權)證書認證完成,可正式量產上市使用,後續並將陸續申請東協各國及歐美國家的認證許可。
邱政洵副院長表示,現在已進入後疫情時代,除了接種疫苗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外,台灣中和抗體檢測試劑的研發成功,更將帶來關鍵性的改變,幫助各國開放邊境管制指日可待。
長庚團隊也宣佈,由於這是台灣自主研發出來的優異成果,為協助全球盡快走出新冠肺炎造成的經濟衝擊,將針對近日國內開始施打的AZ疫苗、國產疫苗做一大型研究計畫,追蹤疫苗施打後,施打者在新冠病毒有效抗體的長期變化,可做為全球建立疫苗效期的監控指引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