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艾灸,首先要提的自然是艾灸最基本的原材料――艾叶。艾叶就是艾草这种植物的叶片。早在先秦时期,艾草就已经是关系民生的重要植物了。《诗经》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中先人们所采的“艾”便是艾草。中国出产艾草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以李时珍的家乡――湖北薪州所产最佳,当地的艾草也被称为“崭艾”。
用艾叶治病的历史非常悠久。战国时期的孟子就说过:“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孟子·离娄上》)。所谓“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得了多年的病,要想治好,需要寻求陈年的艾叶。如今在民间,也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说法。
在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对艾叶的功效有这样的记载:“艾叶……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其中提到的“灸之”,正是艾灸之意。
当具体艾灸时,就不得不涉及经络穴位。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透过什么来沟通呢?通过经络。人体的经络就像是电线一样沟通了脏腑与四肢百骸,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起来。这些“电线”具有运行气血的功能,而穴位就是“电线”上的重要接点,透过艾灸这些“接点”,能调节人体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艾灸操作简单,容易掌握
针刺疗法与艾灸疗法常常并称为“针灸”。虽然针刺的治病效果也很好,但需要找穴非常准确,并且需要把针刺入体内,对非专业人员来说,在操作上往往不易把握。相比之下,灸法就要简单得多,只需要用点燃的艾条熏烤穴位所在的皮肤表面,非常容易掌握。
对于没有学过中医、不了解经络的人来说,找准穴位并不是简单的事。但对于艾灸,经穴定位不用像针刺那样必须精准到一个点。在对穴位施灸时,只需在包括穴位在内的一个相对大的区域里熏烤即可。
“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医学入门·针灸》中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也就是说,有些病用药不太管用,而用针刺又达不到效果,这时就要用艾灸来治疗了。《强枢·官能》中也这样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以看出,在治疗疾病中,有时艾灸比药物、针刺更有优势。
从“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有时治病需要多方配合。当用药或针刺都不理想时,可以考虑用艾灸:有些时候,单纯的针刺效果并不理想,而结合艾灸,效果会特别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