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肠胃科常见的症状之一。所谓腹泻,是指一天解便3次或3次以上,而粪便型态为不成形或水状。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腹泻是指突然出现排便次数增多和(或)水分的增加。通常和感染(细菌或病毒)、毒素或药物有关。住院的病人出现急性腹泻,常是抗生素或药物直接造成的腹泻,甚至是粪便填塞,使得只是稀水便可以通过的渗便。
慢性腹泻则是指超过4周以上的软糊便,不一定会伴随排便次数的增加。腹写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
1.感染:食物的不洁可能会造成细菌滋生产生毒素,因此造成肠胃的症状;有些细菌或病毒则会产生肠毒素,造成肠道细胞大量分泌水分,很容易造成低血容性休克或是电解质不平衡。台湾早期卫生条件不佳,霍乱就是这类的典型疾病;有些细菌或寄生虫则是侵犯肠道的黏膜细胞,造成黏膜细胞不能吸收水分,甚至出血造成血便;伪膜性肠炎则是使用抗生素过后,将肠内大部分的菌落杀掉,原本受到其他细菌抑制抗衡的困难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就此坐大,在肠壁上形成膜样物质,引发感染甚至败血性休克。
2.吸收不良:常会看到粪便有油或未吸收的食物,常见于肠道切除手术过后、慢性胰脏炎或是胰脏功能不足(胰脏分泌脂肪酶有助于脂肪的吸收)、慢性肠道发炎造成黏膜受损、或是小肠的淋巴癌等等。近年用于减重的药物罗氏纤,就是阻断肠道吸收脂肪的能力,因此常会解出脂肪便。
3.渗透性腹泻:当肠腔内有高浓度的物质存在时,基于渗透压平衡,会有大量的肠壁水分移动到肠腔里,除了药物以外,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乳醣不耐症,乳类含有大量的乳醣,大部分的人都有足够的乳醣酶,可以分解吸收乳醣,然而有部分的人自婴儿断奶后乳醣酶就不足,当进食乳制品就很容易拉肚子。值得注意的是,渗透腹泻常常空腹就能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