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許多人甫走出戶外就揮汗如雨、全身濕透,使用止汗產品的速度趕不上排汗速度,且經常出現頭暈、脫水、中暑等症狀。中醫師表示,排汗過多的民眾多與氣虛不固體質有關,容易有坐著也流汗、吹風後怕冷等症狀,建議平常可多按摩調理體質,達到止汗、斂汗的效果。
排汗異常多 體質調理可改善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監事長陳俊明表示,中醫理論將流汗異常變多,分為實症和虛症兩種體質。實症體質的人,火氣大、肝火旺、體內濕熱,夏天靜靜坐著也會因環境氣溫高而滿頭大汗,且汗水味道重、顏色偏黃,衣服容易變色。
相較於實症體質,虛症體質患者的比例明顯偏高,靜止不動時可能流汗或不流汗,但只要一做動作就會增加排汗量,流汗後吹風會畏寒,汗水沒有異味、呈透明液狀。
治療時,中醫會根據流汗量、部位、出汗時間、汗水味道、生活習慣、年齡、飲食、個體差異等綜合評估,予以適當的內服藥物調理體質,但臨床也發現多汗的患者,常分別有心氣、肺氣或脾氣不足的情況,建議平常可多按摩對應穴位,以達預防保健之效。
汗水流不停 3養生穴調理止汗
陳俊明中醫師建議,心氣不足的人可按摩內關穴、肺氣不足者可按摩魚際穴、脾氣失調的人可多按摩足三里穴。三處穴位皆為養生大穴,除了多汗患者可多按壓之外,一般人也能常按保健。
- 內關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約3橫指)、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此穴具有安定心神、治療心痛和心悸、調節情志、滋陰潤燥等作用。
- 魚際穴:是手太陰肺經的腧穴,位於手部大拇指關節後、掌蠱中點、赤白肉際處。此穴可調理肺氣、清熱瀉火、止咳平喘,達到宣肺固表的作用,進而達到止汗的效果。
- 足三里穴: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於膝眼下3寸、約4橫指的凹溝處。此穴具有健胃通腸、健脾益氣、改善虛弱和排汗異常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