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8/31 下午 04:30:41

别急着数落、指责、打击孩子!不当的教养方式,恐让孩子产生自我攻击

(关键字: 亲子沟通 , 攻击 , 心理谘商 , 亲子关系 , 自我 , 指责

碰触真实的世界

一个孩子,不应该因为不完美而被父母攻击;一个成年人,也不应该因为做得不好就被亲朋好友指责。当怀有一颗渴望光明的心时,我们会发现,所有人都值得被好好对待。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周都会接受一次心理谘询。谘询师身在台湾,所以我们只能透过视频沟通。但是有好几次,我完全忘记了,错过了谘询时间。我很想请求谘询师下一次提前发邮件提醒我,却一直没能说出口,因为我头脑里有一个严厉的声音在说:「记住谘询时间是你自己的事,别人没有义务提醒你。你不应该提出这么过分的请求!」

但有一天,我还是忍不住对谘询师说了。出乎意料,他很高兴,因为他看到我在积极地发出连接的意愿。事实上,他很愿意发邮件提醒我,很愿意为我做这件事。

我的任何请求都会被妈妈攻击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对自己这么苛刻,如此担心提出的请求过分?

我想起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冬天去北京旅游。我想穿新衣服出门,于是问妈妈能不能穿她的羽绒服,妈妈却愤怒地指责我:「从小爱慕虚荣,连妈妈的羽绒服都想剥夺,简直蛇蝎心肠。」

这么可怕的罪名,忽然扣到我头上,我顿时感觉自己犯了天大的错。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但凡提出一个请求,都会被妈妈恶意责难。更要命的是,那时的我,还不能区分什么请求是过分的,什么请求是合理的。因为任何请求都会被妈妈攻击,我没有机会碰触到现实的边界感。

英国哈利王子的妻子梅根‧马克尔出生于贫民家庭,是个不知名的演员,还是非洲裔混血。这样一个女人,与万众瞩目、出身高贵的王子走在一起时,却自信满满、神采奕奕。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是因为,梅根从小就是一个敢于提出请求的人。

有一次,她看到电视上的洗涤剂广告宣扬「女人属于厨房」,感到很愤怒,想要为此做些什么。梅根的爸爸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她给包括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蕊‧柯林顿在内的很多名人都写了信,其中很多人都回应了她,广告公司也因此改了广告词。

这让梅根相信:我可以向这个世界发出声音。这个世界是善意的、愿意回应我的;即使不回应,我也不会怎么样。这或许就是梅根能自信满满地跟哈利王子走在一起的原因之一吧!

而中国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多数会数落孩子:「你太幼稚了,别痴心妄想谁会理睬你,社会就是这样,没事找事,迟早是会吃亏的。」这样的回应,其实是对孩子的攻击,让孩子认为外部世界充满敌意,别人不会善待自己。

将妈妈的攻击合理化,并开始自我攻击

我上小学时,曾经有一位语文老师很和善,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她。放学后,老师时常会邀请几个住得近的孩子去她家玩,我也在其中。

这段时光很难得,我在老师家体验到了少有的轻松快乐的感觉。后来妈妈知道了,严厉地告诉我:「其实老师很讨厌你去打扰她,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拒绝你而已。你别再厚着脸皮去惹人烦了。」

这样的话,妈妈反反覆覆地说,以至于我分不清哪个是现实,哪个是假象,最后留在我心里的,只有绝望:美好和善意是不可能的,外面的世界都讨厌我。

后来我升入高中,偶然间又遇到了这个语文老师,发现她怀孕了,大着肚子,一脸幸福。她热情地邀请我和妈妈去她家吃饭,妈妈同意了,我特别高兴,想把家里的一本护理书送给老师,妈妈也同意了。

可是吃完饭回家后,妈妈阴着脸,对我说:「你对小学老师这么好有什么用?她不可能再教你了,你还对她好,把家里唯一一本护理书送给了她。要是你以后生病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被妈妈「洗脑」之后,我也觉得自己愚蠢可笑,「一厢情愿对别人好,真是傻啊」。我内心深处藏着的一块柔软之地终于被绞杀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联系过这个在小学唯一给过我温暖的老师。

我提出请求,对外面的世界发出声音,最后都遭到妈妈的恶意解读和攻击。这种攻击,最终内化成我对自己的攻击——严苛地要求自己必须独立自主,恐惧向别人提出请求,恐惧表达善意,也恐惧接受善意。

我对外部世界的敌意过度敏感,又毫无抵抗力。很多时候,当别人,尤其是亲近的人污蔑、诋毁我时,我的反应不是反抗和捍卫自己,而是自我怀疑、自我攻击:「我是不是真的像对方说的那么恶劣?我是不是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如果我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我就活该被攻击!」

我已经把妈妈对我的攻击完全合理化了,并且开始习惯性地自我攻击。可是,人都会有不完美之处,作为身边亲近的人,发现对方有问题,不应该藉此攻击,而应帮助对方觉察和成长。

一个孩子,不应该因为不完美而被父母攻击;一个成年人,也不应该因为做得不好就被亲朋好友指责。当怀有一颗渴望光明的心时,我们会发现,所有人都值得被好好对待。

本文摘自宝瓶文化《创伤发生得太早──放下爱无能、自责、敌意与绝望,找回安全感与存在感》一书

你是哪种族群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