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脾气可以很好,但是一旦好到任人摆布的地步,就成了最大的缺点。
如果仔细观察生活周遭,就会发现身边那些「滥好人」多半都过得不太好,也许他们看起来很受欢迎,但是往往会在各方面受到制约,而这种制约并非他人造成,而是来自他们自己。好脾气经常会被当成良好的品德,但是当一个人在他人面前毫无威胁的时候,这个人就很难和「聪明」、「崇高」联想在一起,反而会被认为是一个「软弱」、「被动」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滥好人」之所以习惯于听从别人,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感觉自己非常卑微、没有价值,于是一直麻痹自己,逃避最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会陷入自我贬低的恶性循环:感到自己缺乏价值,于是严重的贬低自我,接着更加认定自己没有价值。因此他们通常会格外期待别人的重视,期望别人给他们重视自我价值的机会。
对于滥好人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道德感,而这种道德感会出现两种倾向:首先、他们确实是好人,如果不去帮助或迎合别人,会对自己无法交代;其次、他们的内心拥有一套畸形的补偿机制,为了心理保护,用道德感来掩盖掉自己得罪别人的恐惧,所以他们常常会在表面上提醒自己:「我不帮忙就是不会做人,这样有违自己一贯的风格。」
但从实质上来说,他们不过是害怕自己在得罪人之后可能遭受惩罚而已。缺乏价值感及人际交往中的道德掩饰,会使得「滥好人」成为被社会边缘化的一群(尽管他们本身非常抗拒和排斥这一点),他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的价值往往也难得到真正的认同。
这类「好脾气的人」,常常给人的形象反而是──
好脾气的人常常没有主见。因为脾气很好的人不善于与人争辩,不会对别人的看法及观点提出太多质疑,一旦过度迎合他人,将他人的想法当成标竿,就会变得没有主见,失去自我意识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种人缺乏自信,一切以他人为主,无法在生活中独立,更缺乏存在感,面对分歧时总会以「我错了」或者「你是对的」为理由,来掩饰自己的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