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018/8/2 下午 02:21:10

如何跟孩子谈论亲友的离世?心理师这样说...

(關鍵字: 癌症 , 死亡 , 心理師 , 思念

每次的会谈,我们都会谈到信的内容写了哪些,然后放在与爸爸的秘密通道里面,在这些信里有许多画,画出了以往与爸爸的快乐回忆,也分享她现在的校园生活。一次听她说她跟父亲的分享内容,发现她正逐渐接受“爸爸不会回来了”的事实。

有次,我问:“你觉得爸爸现在在哪儿啊?”她说:“我真的觉得......爸爸在天上有看着我有没有乖,也很想我跟妈咪、妹妹唷。”我强忍着眼眶里的泪水,“恩,我知道了,我也这么觉得喔!”用信任的眼神看着她。

我们共会谈了十二次,透过每次的儿童咨询,孩子逐渐接受父亲离开后的生活态样,也较少用大哭大闹的情绪表现悲伤,最后一次会谈,是与这小女孩谈论父亲节卡片要放在哪个位置会比较好,直到她说,“我跟爸爸说,‘不用担心我,我会好乖乖听妈妈的话’”。

我想这孩子,已经透过秘密通道,找到专属她自己的想念仓库,存放她对父亲的永恒思念。

【心理师的临床笔记】

不同年龄层的儿童的死亡认知

随着儿童的发展年龄,对于死亡的概念及哀伤反应也会不同,建议依照儿童不同的认知去陪伴及关怀。

• 婴儿期(0~2岁):对死亡的概念可能还不清楚,面对哀伤的反应可能会因分离焦虑而产生,如易怒、哭泣,饮食习惯改变或睡眠改变。

• 学龄前(2~4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永远”这个概念,故可能孩子被告知亲人(父母)死亡时,一小时后又会问“爸爸去哪里了?”。

• 幼儿阶段(4~7岁):这年纪的儿童可能会把死亡看成是可逆、可反转的,也有可能会觉得他们要为死亡负责任的,这年龄阶层的孩子有时哀伤反应已经好很多,但也可能会模仿大人的哀伤反应,如愤怒、伤心、困惑和吃不下睡不着等表现方式。

• 儿童中期(7~10岁):在故事中,这时候儿童对于死亡已很清楚是不可逆的,也能理解死亡会发生在动物、人身上,但依然期待爸爸回来。

本文出自幸福文化《在还能爱的时候:癌症病房心理师的32则人生启发》

健康情報區

健康情報區

擁有更多的健康知識以及專題報導

你是哪種族群看更多>